因山似古鐘,村內(nèi)建有碉樓,得名中堡。1950年起為中堡鄉(xiāng);1958年起為中堡管理區(qū);1962年起為中堡公社;1970年起為中堡大隊;1984年起為中堡鄉(xiāng);1988年起為中堡行政村;2000年7月改為中堡村民委員會。自得名沿用至今。中堡村……。 |
因此地多霧罩,有一溪叫翁罩溪,后諧音為“趙溪”。1950年起為趙溪鄉(xiāng);1958年起為趙溪管理區(qū);1962年起為趙溪公社;1970年起為趙溪大隊;1984年起為趙溪鄉(xiāng);1988年起為趙溪行政村;2000年7月改為趙溪村民委員會。自得名沿用至今。趙溪村……。 |
因清朝末期在此建街時,田里多生長艾草,得名艾田。1950年起為艾田鄉(xiāng);1958年起為艾田管理區(qū);1962年起為艾田公社;1968年起為艾田革命委員會;1970年起為艾田大隊;1984年起為艾田鄉(xiāng);1988年起為艾田行政村;2000年7月改為艾田村民委員會。自得名沿用至今。艾田村……。 |
因生長油桐樹,名桐子,后“子”演化為“梓”,得名桐梓。1950年起屬四區(qū),1958年起為桐子管理區(qū);1962年起為桐子公社;1970年起為桐子大隊;1984年起為桐子鄉(xiāng);1988年起為桐子辦事處;2000年7月改為桐梓村民委員會。自得名沿用至今。桐梓村……。 |
因有正溝河過境,得名正溝。1950年起屬四區(qū)正溝鄉(xiāng);1958年起為正溝管理區(qū);1962年起為正溝公社;1970年起為正溝大隊;1984年起為正溝鄉(xiāng);1988年起為正溝辦事處;2000年7月改為正溝村民委員會。自得名沿用至今。正溝村……。 |
因境內(nèi)有沿江溪,得名沿江。1950年起屬四區(qū);1954年屬普洱區(qū);1958年起為沿江管理區(qū);1962年起為沿江公社;1970年起為沿江大隊;1984年起為沿江鄉(xiāng);1988年起為沿江辦事處;2000年7月為沿江村民委員會。自得名沿用至今。沿江村……。 |
串絲,系彝語“著舍”的變音,意為帶子,即帶狀河邊的壩子,后諧稱串絲壩,得名串絲。1950年起為串絲鄉(xiāng);1958年起為串絲管理區(qū);1962年起為串絲公社;1970年起為串絲大隊;1984年起為串絲鄉(xiāng);1988年起為串絲行政村;2000年7月改串絲村民委員會。自得名沿用至今。串絲村……。 |
因早年轄區(qū)內(nèi)有大雁常降此棲息,得名落雁。1956年為落雁大隊;1982年為落雁公社;1983年改為落雁鄉(xiāng);2000年7月改為落雁村民委員會。自得名沒用至今。落雁村……。 |
因群眾在此組織的合作社像向日葵一樣迎著太陽,表明人們的心向著共產(chǎn)黨、向著社會主義,得名向陽。1956年設(shè)向陽高級社。1958年改為向陽管理區(qū);1961年改為向陽公社;1970年設(shè)向陽大隊;1984年設(shè)向陽鄉(xiāng);1988年設(shè)向陽行政村;2000年改稱為向陽村民委員會;自得名后沿用至今。向陽村……。 |
因過去此地遭洪水沖瀉,對群眾生活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后人們發(fā)動群眾新開一條溝渠,得名新開。1950年為新開鄉(xiāng);1958年為新開管理區(qū);1961年為新開公社;1970年改稱新開大隊;1984年改為新開鄉(xiāng);1988年改為新開行政村;2000年改為新開村民委員會。自得名后沿用至今。新開村……。 |
1962年,以太平、中華二村各取一字命,而得名太華。1962年成立太華公社;1970年改為太華大隊;1984年為太華鄉(xiāng);1988年改為太華行政村;2000年改為太華村民委員會。自得名后沿用至今。太華村……。 |
因此地種植核桃樹較多,而得名核桃。1953年設(shè)核桃鄉(xiāng);1958年改為核桃管理區(qū);1961年改為核桃公社;1970年改為核桃大隊;1984年改為核桃鄉(xiāng);1988年改為核桃行政村;2000年更名為核桃村民委員會,自得名后沿用至今。核桃村……。 |
營底”為彝語,即:“營”為水,“底”為壩子,意為有水的壩子,得名營底。1950年為營底鄉(xiāng);1958年營底劃歸回龍,成立回龍管理區(qū);1982年重設(shè)營底大隊;1984年設(shè)營底鄉(xiāng);1988年營底行政村;2000年改稱為營底村民委員會。自得名后沿用至今。營底村……。 |
因解放前劃甲,該地是末尾的一甲,得名尾田。解放前,屬河?xùn)|鎮(zhèn);1951年改為包谷廠村;1958年改為尾甲管理區(qū);1962年改為尾甲公社;1970年改為尾甲大隊;1984年改為尾甲鄉(xiāng);1988年設(shè)尾甲行政村;2000年改稱為尾甲村民委員會,自得名后沿用至今。尾甲村……。 |
因命名時,以寓意人民一定能夠走向社會主義的幸福道路,得名幸福。清末民初屬河西鄉(xiāng)轄地。1950年屬翠華區(qū);1958年屬雙河人民公社;1962年屬雙河區(qū);1970年改設(shè)為幸福大隊;1984年改為幸福鎮(zhèn);1988年改為幸福行政村;2000年改為幸福村民委員會。自得名后沿用至今。幸福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