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溝村在萊蕪城西南15公里處,距牛泉鎮(zhèn)政府約8公里的云臺山腳下。村南為范莊村,村東為鹿家莊村,村北5華里是圣井村,人口963人,耕地1159畝。據(jù)《中國占今地名大辭典》記載:黃巢落馬處“在山東萊蕪西南三十里,接泰安縣界,亦名狼虎谷。唐中和四年,黃巢自瑕丘東竄走狼虎谷即此:”據(jù)碑載:“唐僖宗時,黃巢戰(zhàn)敗,潛入此谷而死,由此得名降寇,后改稱祥溝。(址狼虎谷)!毕闇洗,村中一棵千年“古槐”(名曰唐槐)……。 |
龐家莊村位于萊城西南16公里處,距牛泉鎮(zhèn)政府10公里。龐家莊村北鄰綠礬崖村,南接李條莊村,東依筆架山,西靠鳳凰山,全村共有306戶,869口人,耕地面積784畝。龐家莊村坐落在“夾谷峪”南首,由龐家莊、蒜園、西南嶺三個自然村組成。云鳳河自村中蜿蜒北去,牛石路(牛泉至新泰石萊)從村中穿過。清康熙《萊蕪縣志》記載:“汶南!嫾仪f”。龐家莊村為異姓村,共有亓、張、吳、李、陳、彭、曹、戴8個姓氏,以亓姓……。 |
東泉河村位于汶河南岸,萊城西南5公里處,在牛泉鎮(zhèn)最東端。東靠高莊辦事處西汶南村,北邊和方下鎮(zhèn)嘶馬河村隔河相望,西接西泉河村,南鄰北梨溝,地處半丘陵半平原地區(qū),總面積1.2平方公里,耕地300畝,148戶,465口人。據(jù)村碑記載:清朝雍正年間張姓由河北省遷此建村,因村東有郭娘泉,北臨大汶河,故名東泉河。建村之初先由張姓遷此,其間劉、亓、畢、呂陸續(xù)遷聚,族姓之間,團結(jié)友善,和睦相處。民國初東泉河屬三區(qū)……。 |
東牛泉村位于萊城西11公里處,地處萊蕪西南地區(qū),牛泉鎮(zhèn)駐地。北臨汶河,與方下鎮(zhèn)的盧家莊隔河相望;東鄰南宮、馬家莊;西與西牛泉接壤;南靠西上莊。全村現(xiàn)有人口1225人,耕地540畝。東牛泉建村年限無考。相傳四百多年前,此處有一盧姓員外,家境富裕,他養(yǎng)牛99頭,并雇有伙計為其幫工。另外,此處還有一自然泉眼,泉水冬暖夏涼,村人稱其為“溫泉”,又稱“老泉頭”。每天,盧家伙計都將牛趕到泉邊飲水。有一天,伙計……。 |
新張莊村位于萊城西南14公里、牛泉鎮(zhèn)政府5公里處。新張莊村東至張積莊村,北鄰鵓鴿樓村,西接圣井村,南依云臺山。全村共有102戶,334口人,耕地面積348畝,有三個生產(chǎn)組,山場面積大,林業(yè)資源豐富。新張莊村歷屆黨支部、村委會,帶領(lǐng)全村村民艱苦創(chuàng)業(yè),治山治水,發(fā)展林業(yè)生產(chǎn),取得了可喜成績。新迂址來的第一年各方面的條件都很差,特別是人畜用水成了當(dāng)時村民關(guān)心的首要問題。支部村委多次召開會議,重點研究解決……。 |
紀家莊村坐落于萊城西南10公里處,距牛泉鎮(zhèn)政府駐地1.5公里。東鄰侯家溝,南接?xùn)|上莊,西與西上莊毗鄰,北與南宮接壤,地勢南高北低,大至呈方形,F(xiàn)在耕地面積586畝,556口人。紀家莊共有張、楊、李、溫、葛、曹、吳、畢八個姓氏,以張、楊兩姓居多。據(jù)考證,元朝年間,紀姓立村,后其他姓氏相繼融入,遂成規(guī)模。清朝中葉,紀姓凋零,遷往他鄉(xiāng),不知所終!拔母铩鼻扒f東尚存紀家林,有墳塋數(shù)座,現(xiàn)已無存。紀家莊歷史……。 |
呂家樓村位于萊城西南15公里處的云臺山腳下,地處山區(qū),西依云臺山,東靠尖頂山和牛石公路,北接積家莊水庫,南鄰鳳凰山下的綠礬崖村,云鳳河從村中穿過,現(xiàn)有土地763畝,350戶,1090口人。相傳,呂家樓村在春秋時期的村名叫寨東頭,是因村莊建在寨山東頭而得名,曾有“先有寨東頭,后有夾谷村”之說,從中可見建村之久遠。寨山頂四周筑有堅固的圍墻,墻上留有嘹望口,東南和西南筑有兩座堅固的寨門,各有五六米長,如……。 |
綠礬崖村位于萊城西南15公里處,距牛泉鎮(zhèn)政府所在地8公里,該村南接龐家莊,北鄰呂家樓,隔東山與五龍莊交界,越西嶺與漸河村接壤。綠礬崖行政村,由綠礬崖、東澇坡村和西澇坡村3個自然村組成。全村現(xiàn)有亓、支、牛、王、田、紀、邢、劉、許、呂、李、張、周、曹15家姓氏,總?cè)丝?092人,耕地面積930畝。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綠礬崖村隸屬新甫縣汶南區(qū)云鳳鄉(xiāng);解放戰(zhàn)爭時期隸屬萊蕪縣圣井區(qū)鳳陽鄉(xiāng);1949年全國解放后,……。 |
青沙溝村位于萊城西南18公里處,西與泰安交界,地處丘陵。耕地2000畝,人口1500人,盛產(chǎn)花生。民國初以來,區(qū)、鄉(xiāng)、鎮(zhèn)名稱變更頻繁,除抗日戰(zhàn)爭時期青沙溝屬新甫縣魯西鎮(zhèn)管轄外,清沙溝一直屬圣井鄉(xiāng)和牛泉鎮(zhèn)交替管轄,今屬牛泉鎮(zhèn)。青沙溝有著光榮的革命斗爭史。由于村外連綿不斷的群山中,易于隱蔽和防守,所以成為抗日戰(zhàn)爭期問我軍的指揮機關(guān)駐地。泰安十二團就曾在此與敵人輾轉(zhuǎn)周旋,粉碎了敵人多次進山掃蕩的企圖。1……。 |
西王莊村位于萊城西南20公里處,地處山區(qū)。這里四面環(huán)山,北有習(xí)武山,南有虎山、泰山,東有旗山,西有將山,現(xiàn)人口859人,耕地面積660畝。西王莊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戰(zhàn)爭年代這里是八路軍活動地。在中國0的當(dāng)?shù)攸h組織領(lǐng)導(dǎo)下,開展斗爭,與周邊村莊一道進行自衛(wèi),除0斗霸,打擊鬼子,以徐志文、王廷良為首的武工隊使日偽聞風(fēng)喪膽。當(dāng)時被譽為一槍即透的革0據(jù)地被當(dāng)時的日偽軍視為眼中釘,因此,這里曾遭到日本鬼子的……。 |
丁家南峪村位于萊城東北30公里、鄉(xiāng)政府駐地東南10公里處,村東南鄰張家臺村,東北靠嗇泉村,南與苗山鎮(zhèn)欒家莊接壤,西至草廟頭村。全村現(xiàn)有185戶,574口人,土地487畝,耕地均為旱田。丁南峪村民自明朝洪武年間聚于此,生息繁衍。村中有丁、任姓居多,張、李各l戶。據(jù)傳,丁姓先居此,在山峪之中,此峪居南山,故名丁家南峪。清康熙《萊蕪縣志》載,“常莊保•丁南峪”。民國時期,丁南峪村屬萊蕪縣石馬……。 |
峨峪村位于萊城東北30公里、和莊鄉(xiāng)政府駐地南1公里處。博(山)徐(州)公路東側(cè)。地處山區(qū),三面環(huán)山,北靠和莊村,南鄰上佛羊村,東與西平州村接壤,西北與普通村交界,558口人,耕地395畝。據(jù)《崔氏家譜》記載,明朝天啟年間,焦姓由河北棗強縣遷此建村。因址在山峪中,周圍群山巍峨,故名峨峪。另據(jù)村中關(guān)帝廟碑文記載:“邑縣東北去城七十里莊名惡峪。”村中風(fēng)俗淳樸,物美,遂將“惡峪”改寫成“峨峪”。從此,勤勞……。 |
北平州村位于萊城東北部25公里、鄉(xiāng)駐地東南3公里處,屬于“三平州”之一。村莊坐落于群山之巔,北面山下與和莊、車南峪、東車輻三村相鄰,東依馬杓灣村,南靠東平州村,西接西平州村。全村365口人,土地400畝。北平州村建于明朝初年,因地勢高而平坦,四周連峰嶂天,曾名平州,因三村重名,該村居北,故名北平州。高家最先遷此居住,后有劉家投親落戶,清末至今又有張、魏、秦、薛相繼遷來,高姓人為多。這里的居民多以農(nóng)……。 |
下崔村位于萊城東北23公里、鄉(xiāng)政府駐地南8公里處。東邊與苗山鎮(zhèn)的欒家莊接壤,西與王家莊相鄰,南與北苗山村相鄰,北靠上崔家莊。村東有山,曰小寨,村西有河,叫匯河。二O五國道和博萊高速公路分別從村東、村西穿過。這是一個山青水秀、交通便利的小山村。全村現(xiàn)有193戶,645人,耕地面積759畝。據(jù)《孫氏譜》記載,村民由上崔家莊分遷至此建村,因鄰上崔家莊,以村名村,冠以“下”字,故名下崔家莊。村中有李、王、……。 |
下佛羊村位于萊城東北23公里、鄉(xiāng)駐地南4公里處!岸0五”國道縱貫村莊南北。下佛羊村北去上佛羊村,南通上崔家莊村,東鄰草廟頭村,西過群山與苗山鎮(zhèn)接壤。村中現(xiàn)有966口人,耕種著667畝土地。村東有一深谷,名曰午子峪。峪之深處,北面懸崖半腰有一石洞,洞中有一佛,佛腳處臥一石羊,由此得名佛羊村。原佛羊村為南北兩部分,因北面地勢高起,稱上佛羊,南面相對較低,稱下佛羊。兩佛羊原為一行政村。1980年分為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