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西齋堂、東齋堂、角樓3個居委會始建,1999年分別建立黨支部。 2006年該三居委會合并為齋堂小城鎮(zhèn)社區(qū)居委會,沿用至今。 齋堂小城鎮(zhèn)社區(qū):位于齋堂鎮(zhèn)政府所在地。 |
原名齋堂,為朝拜北山唐建靈岳寺的香客中途食宿之所,故名。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后分為東西齋堂兩個村,該村位于西部,故名西齋堂,1984年設立村委會,沿用至今。西齋堂村位于109國道83.5公里北側50米處,地域總面積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48畝,林地500畝,耕地全部是旱地。
主要物產為玉米、谷子,盛產煤炭。主要特產為畫眉石。西齋堂村出產畫眉石,是別的地方所沒有的。
|
東齋堂村位于門頭溝西北部。東北為高鋪,東南鄰火村。當年外地進香者常在村中食宿,故名齋堂。后村落擴大分成東西兩部分,該村在東,遂名東齋堂。 遼代已成村。這里依山傍水,自然條件優(yōu)越。村北有建于唐貞觀年間的靈岳寺,當年香火極盛。1979年,該村北發(fā)現一座遼代墓葬,墓室頂部及四壁均有色彩艷麗的各種彩繪,畫面精細華美,頂部還寫有“齋堂”、“東堂”四字。 明代為保障軍事通道,于萬歷年間在此處建齋堂城,駐扎軍隊。城呈正方形,邊長一公里。清嘉慶六年(1801),清水河泛濫齋堂,南部城墻及城內一條街道被水沖走,F尚存部分城墻遺跡,額題“廊清”仍清晰可見。此遺跡與遼代墓葬均被列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 村內齋堂中學院內有1946年建成的“宛平縣人民領先年抗戰(zhàn)為國犧牲烈士紀念碑”。碑高近八米,上刻著抗日烈士的英名。
|
馬欄村位于109國道83公里處的南邊,村域面積13.68平方公里。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200米,村落面積19277.5畝,其中耕地面積652畝。
主要產業(yè):過去以種植業(yè),養(yǎng)殖業(yè)和煤炭業(yè)為主,現在以種植業(yè),養(yǎng)殖業(yè)為主。
主要物產:玉米、谷子、雜糧、果樹主要是核桃、山杏、梨等為主,
這里不僅是一處古老的村落,也是八路軍冀熱察挺進司令部所在地。這是封塵已久的抗戰(zhàn)舊址,但是在馬欄村村民的保護和愛護下,挺進軍司令部和其他一些抗戰(zhàn)時期的團部舊址等都保存完好。1997年,馬欄村全體村民捐款,修繕舊址房屋,村民紛紛送來蕭克將軍等使用過的文物和用具,建起了全國第一個村級抗戰(zhàn)陳列館,也是北京市第一家由農民集資建立的陳列館。在馬欄村還出現了很多讓人不能遺忘的歷史名人:例如蕭克和白乙化等。
挺進軍司令部舊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陳列館展覽面積100平方米,分4個展室,展出實物103件、圖片175件、沙盤1座。第一展室陳列內容為冀熱察挺進軍成立前后開辟平西抗日根據地的過程;第二展室陳列內容為挺進軍戰(zhàn)斗歷程,重點反映挺進軍粉碎日寇十路圍剿,實現“鞏固平西,堅持冀東,開辟平北”的戰(zhàn)略意圖;第三展室陳列內容為馬欄村抗戰(zhàn)斗爭史,展示馬欄村人民在抗戰(zhàn)時期進行游擊戰(zhàn)、破襲戰(zhàn)、-戰(zhàn)的史實;第四展室恢復司令部舊址原貌,以陳列八仙桌、太師椅、檔案柜、文件柜等實物為主。院內西北角有一座當時的防空洞。
目前村已開發(fā)成紅色旅游專業(yè)村,以村民集資建成的以挺進軍司令部為主要展覽內容的展室向人們展示,齋堂川的抗戰(zhàn)歷史、村的歷史淵源、村名的來歷等
|
火村位于齋堂鎮(zhèn)東南2.5公里,距109國道1公里,處南山溝1公里就到火村村從109國道柏油路經火村一直通北京雙龍峽風景區(qū)。現有人口234戶,614人(含90年代柏峪臺村搬遷到這村)地域總面積22002畝,其中村落面積240畝,林地面積4566畝,灌木面積12453畝,果園869畝。主要產業(yè)種植業(yè),礦泉水廠,旅游業(yè)主要物產紅杏、核桃、煤、杏核,大棗,桃等。主要特產火村紅杏(名優(yōu)產品,并已注冊)
如今,該村有紅杏總面積500畝,一般年產10萬公斤。每年陽歷7月初紅杏成熟,各地前來釆摘的人絡繹不絕。紅杏外形黃中透紅,香甜適口,肉不沾核,核仁甘甜,饋贈親友,無不稱贊。
火村三面環(huán)山、一面向川,風景秀麗,已辟出雙龍峽景區(qū)。村域自然景觀分東西兩村,中間三座小橋把兩村相連,群山環(huán)抱是革命老區(qū)民風淳樸,在東村內可看到建于乾隆年間的過街樓兩座,古槐4棵,不知年代挖的兩眼古井和建于50年代的禮堂。從村里往山里行,繞過小山經過紅杏林核桃林就到了由村民集資辦起的北京雙龍峽景區(qū),山峽長15公里,老龍窩主峰海拔1646米,山泉水處海拔960米,景區(qū)入口處海拔480米,景區(qū)全長5公里,在景區(qū)入口處可乘坐小火車到景區(qū)內,可看到兩個塘壩可蓄水一萬多立方米。自然形成的25米以上的瀑布兩個。
|
據傳這里來了一對老夫妻,男人姓杜,二人在轱轆嵲根打了一個草棚住下,轱轆嵲上住著一對雕,兩位老人就稱這里為雕臥鋪。后來,民國時期湯銘鼐縣長從這兒路過,他一打聽這個村名叫做雕臥鋪,就說:“這個村名可不好,養(yǎng)育出的后代會太刁,不如改做""高臥鋪""吧!”縣長一言九鼎,村名就成了高窩鋪了。再后來,人們把這個村名一簡化,就成了“高鋪”了。1972年因修建齋堂水庫而遷于現址,村名不變。1990年上蔡嶺遷來與該村合并。1984年設立村委會,沿用至今。高鋪村:位于齋堂鎮(zhèn)東北4公里處。 |
原青龍澗村位于鎮(zhèn)域西北溝,東距齋堂鎮(zhèn)政府4公里,青龍澗村名源于地形和底下煤炭資源豐富,多露出地表,遇雨流淌出黑水,像條條青龍,得村名。另一說是村西原有深水潭,由青龍?zhí),能從地下通往下清水村,故名青龍澗?984年設立村委會,沿用至今。青龍澗村,位于齋堂鎮(zhèn)政府對面,距109國道83公里處往南200米,屬于鎮(zhèn)中心區(qū)域。村域面1.3平方公里,
村落坐南朝北,相對集中。背靠南山風景秀麗,秋季滿山紅葉,面對九龍頭下齋堂川中心區(qū)域,眼界開闊,交通便利。
|
黃嶺西村,曾是齋堂鎮(zhèn)的重點產煤村之一,煤炭開采業(yè)是村中的主導產業(yè)。黃嶺西幽靜自然、物產豐富,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體,有諸多的文物古跡和傳說故事,發(fā)展利用空間非常廣闊,現已開發(fā)以回歸記憶、體驗民俗生活為內容的古山村旅游項目。
黃嶺西村具有500年的建村歷史。黃嶺西一村三澗,現有138戶、370人,村落面積6萬平方米,村域面積9.74平方公里,黃嶺西村曾是齋堂鎮(zhèn)的重點產煤村之一,煤炭開采業(yè)是村中的主導產業(yè)。2000年貫徹國務院關閉鄉(xiāng)鎮(zhèn)小煤礦精神,黃嶺西村關閉了村里所有煤礦。緊依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爨底下村,與民俗旅游村柏峪村、雙石頭村同屬齋堂西北溝旅游帶,六村一望之隔。齋堂鎮(zhèn)政府重組爨柏線六村資源,-式發(fā)展溝峪特色經濟的旅游大環(huán)境已初步形成。黃嶺西作為爨柏線的組成部分,立足實際,率先發(fā)展,挖掘整理文化資源,發(fā)展生活體驗游。
黃嶺西村抓住發(fā)展溝峪經濟的重組契機,緊緊把握旅游發(fā)展趨勢,突出獨具特色的地質、村落、民俗、宗教、商旅、軍事文化,打造高品位的生活體驗游,發(fā)展涵蓋生態(tài)旅游、休閑度假、農業(yè)主題公園、戶外運動、創(chuàng)意產業(yè)、紅色旅游等于一體的復合型旅游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