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點推薦 > 甘肅省第十六批省級文明村鎮(zhèn)[20]
甘肅省第十六批省級文明村鎮(zhèn)[20]
根據省文明委年度重點工作安排,從2022年8月起,省文明辦組織啟動新一輪省級精神文明建設各類先進的評選工作。按照自愿申報、逐級推薦、初審測評、基層公示、復審抽測等程序,評選出一批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F經省文明委全委會審議通過,擬對蘭州市西固區(qū)金溝鄉(xiāng)等396個村鎮(zhèn)授予省級文明村鎮(zhèn)稱號。 |
嘉陵鎮(zhèn)地處徽縣南部,距縣城23公里,因發(fā)源于西秦嶺長江最大支流的嘉陵江而得名。其西北、西南與水陽、永寧、虞關接壤,北連兩當,東南與陜西略陽毗鄰,鎮(zhèn)域面積249平方公里,總人口1.2萬人,耕地總面積2.8萬畝,全鎮(zhèn)有16個行政村,80個合作社。徽白公路橫貫全境通陜入川,寶成鐵路依江穿行20余公里。境內山高林茂,氣候四季分明,金、銀、銅、鐵、石灰石和西瓜、銀杏、中藥材等物產資源豐富! ∽怨啪陀小扒仉]……。 |
【自然環(huán)境】 漢源鎮(zhèn)地處西和縣城北部 ,總耕地面積43782畝,平均海拔1600米。年平均降雨量400 毫米,平均氣溫9.1攝氏度,全年無霜期190天。 【行政區(qū)劃】 轄19個村。100個村民小組。 【人口情況】 總人口:26245人,其中農業(yè)人口25396人,非農業(yè)人口849 。 【文教衛(wèi)生】 各類學校20 所(其中:中學1處,小學19 所),有醫(yī)院、衛(wèi)生院1 所!窘洕笜恕 2005年,農民……。 |
【自然環(huán)境】 盧河鄉(xiāng)地處西和縣城東南部 ,總面積114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3.9萬畝,平均海拔1700米。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平均氣溫 7.7攝氏度,全年無霜期166天。 【行政區(qū)劃】 轄17個村。94個村民小組。 【人口情況】 總人口:23767人,其中農業(yè)人口22797人,非農業(yè)人口907,農村勞動力12440人。 【五通情況】 17個村全部通電、通郵、通公路,17個村通電話,2個村通自來……。 |
【自然環(huán)境】 蘇合鎮(zhèn)地處西和縣城 西北 部 ,總面積12.9225萬畝,總耕地面積4.0213萬畝,平均海拔1600米。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平均氣溫 8攝氏度,全年無霜期200天。 【行政區(qū)劃】 轄20個村。113個村民小組。 【人口情況】 總人口:19449人,其中農業(yè)人口19265人,非農業(yè)人口184,農村勞動力10902人。 【五通情況】 20個村全部通電、通郵、通公路,20個村通電話,……。 |
羅壩鄉(xiāng)位于縣北部,總面積177.80平方公里,耕地2.85萬畝,總人口11801人,有行政村25個,鄉(xiāng)政府駐地橋頭(北緯34°19′,東經105°03′),距縣城25公里。1941年始置羅壩鄉(xiāng),解放前夕為中共地下黨活動地區(qū)。1958年改建為羅壩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羅壩鄉(xiāng)建制。境內山峰峻拔,溝深谷窄,植被良好,屬半陰濕山區(qū)。湫山河橫穿中部。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洋芋、洋麥為主,大豆、蠶豆、蕎麥等……。 |
雷王鄉(xiāng)位于縣境中段,因其境內雷王山而得名。總面積67.47平方公里,耕地2.40萬畝,總人口11700人,有行政村17個,機關駐地薛河村(北緯34°03′,東經105°08′),距縣城25公里! 《Y縣解放后,龍山鄉(xiāng)先后隸屬大潭區(qū)、茨壩區(qū),1958年改設為大隊,隸屬中壩公社,1961年改為公社,1966年與江口公社合并,1969年12月后分設,1983年恢復鄉(xiāng)建制并改名為雷王鄉(xiāng)。 全鄉(xiāng)純屬山地,……。 |
永坪鎮(zhèn)位于縣東北部,總面積192.61平方公里,耕地7.10萬畝,總人口19868人,有行政村26個,機關駐地永坪村(北緯34°17′,東經105°15′),距縣城20公里。 明為永坪里,1941年始置永坪鄉(xiāng),1958年為永坪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永坪鄉(xiāng)建制。 該鄉(xiāng)屬梁峁溝壑區(qū),山勢綿延,起伏舒緩,北高南低。地表多為松軟的黃土覆蓋,平均海拔1700米左右,氣候干燥,降水較少,植被稀疏。永坪河縱貫……。 |
兩當縣轄鄉(xiāng)。1949年設顯龍鄉(xiāng),1958年并入徽縣永寧公社,1962年分設顯龍公社,1983年復設鄉(xiāng)。位于縣境西南部,徽成盆地邊緣,距縣城20公里。面積49平方公里,人口0.4萬。有公路通縣城。轄顯龍、老莊、川頭、梁埡、王堡、野林、板凳、白崖、余灘、聶溝10個村委會。農業(yè)主產小麥、玉米、豆類,兼產核桃、蘆葦、蘋果、柿子等。有初建于清光緒年間的清真寺1座。.……。 |
兩當縣轄鄉(xiāng)。1949年設楊店鄉(xiāng),1958年并入西坡公社,為西坡公社駐地,1962年分設楊店公社,1983年復設鄉(xiāng)。位于縣境東部,紅崖河兩岸,距縣城20公里。面積61平方公里,人口0.5萬。316國道穿境。轄楊店、石馬坪、土峰溝、夏家莊、豆坪、郁家莊、靈官殿、顏家河8個村委會。古為故道鎮(zhèn)。境內有軟木廠及國有林場。農業(yè)主產小麥、玉米、豆類,兼產蘋果、核桃、毛竹、木材等。境內有張果老洞遺址。.……。 |
宋慶元年間,有華陰籍袁姓任階州牧卸任后留居,子孫住該地經營棉業(yè),地以人名,所以叫袁家壩。1950年建政時為安化區(qū)柏林鄉(xiāng)袁家壩。1958年為安化公社柏林管理區(qū)袁家壩生產隊。1961年從安化公社分出了一部分大隊成立了柏林公社,為柏林公社袁家壩大隊。1966年又隨柏林鄉(xiāng)并入為安化公社袁家壩大隊。1972年為柏林公社袁家壩大隊。1983年為柏林鄉(xiāng)袁家壩村村民委員會。2014年為柏林鎮(zhèn)袁家壩村村民委員會。袁……。 |
民國寧強兩家建村,因當時寧姓人家居多,故而得名寧家山村。寧家山1950年為楊壩區(qū)倉河鄉(xiāng)寧家山村。1955年為寧家山初級社,后轉為寧家山高級社。1958年為魚龍公社寧家山生產隊。1961年為寧家山大隊。1983年改為魚龍鄉(xiāng)寧家山村村民委員會。2003年為魚龍鎮(zhèn)寧家山村村民委員會。寧家山村……。 |
元代時階州屬陜西省鞏昌都總帥府,州治曾一度移置此地,史稱柳樹城后簡稱柳城。1950年屬宕昌縣沙灣鄉(xiāng)。1962年由宕昌縣沙灣公社劃到武都區(qū)角弓公社,名為柳樹城大隊。1983年為角弓鄉(xiāng)柳樹城村。2003年為角弓鎮(zhèn)柳樹城村。柳樹城村……。 |
李臺村是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qū)三河鎮(zhèn)下轄的行政村,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qū)劃代碼為621202108204。 |
相很久很久以前,一支游牧民族為避戰(zhàn)亂,從美麗的大草原遷移到森林茂密、山奇水美、土地肥沃的官鵝溝。隨之,在幾十里深的山梁溝岔安營扎寨,牧耕狩獵,繁衍生息。又經過多年的東征西討,很快發(fā)展壯大起來,不久便建立了自己的部落鹿仁寨。1949年解放到公社化屬官鵝藏族自治鄉(xiāng),2004年撤鄉(xiāng)并鎮(zhèn)和城關鎮(zhèn)合并,其建置名稱沿用至今。鹿仁村……。 |
磚鋪原名磚面,是以沙灣村方位而得名,其意是沙灣村磚面就到,后演化為磚鋪。1949年前屬沙灣區(qū)沙灣鄉(xiāng),合作化時,和沙灣、站里、溝門前、堡子上合并組建成立民呈社,1983年體制改革成立磚鋪村村民委員會,其名稱沿用至今。磚鋪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