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樹木成林,故名林場。 |
明代,許姓大戶于此建村,張氏隨之遷入,名村許里張。清順治三年(1646)進士、任山東萊州府推官袁天秩,號茂夫,于許里張東建東西兩宅院,中有數(shù)十米長胡同,名村袁胡同。清咸豐三年(1853)駐寨,二村并,統(tǒng)稱許莊寨,簡稱許莊。1981年地名普查時,為別于南許莊更為今名。 |
明正德年間,安度第二子中士由城內(nèi)析居遷此,建樓。名村安樓。 |
明洪武年間,有朱姓將領(lǐng)守營屯田于此,稱朱家營,簡稱今名。 |
明洪武年間,何氏由山西洪洞遷睢州,清康熙年間由城內(nèi)分居于此,以氏名為村稱何莊。1981年地名普查時,為別于西何莊也稱東何莊。 |
據(jù)東漢初平四年(193)春,曹操敗袁術(shù)于匡亭(今長垣縣),術(shù)奔襄邑走寧陵,曹操追兵曾駐于此,故名曹營。 |
明洪武年間,劉氏由山西洪洞遷此,于崗上建村名村劉崗,明萬歷年間高氏由山東東明縣乞討至此,于劉崗東落戶,建廟稱高堂。清嘉慶年間,姜氏由董店遷于劉崗西,依河建村稱姜沿。清末劉氏、高氏外遷,三村并稱姜沿。誤書今名。 |
清康熙庠生,例贈武德將軍田慧由尚屯東田莊分居遷此,建樓,故名田樓。 |
明代,郜氏由山西洪洞遷睢州東十九里郜樓。明弘治年間,郜文進由郜樓分居于此,以氏名村稱郜莊。 |
明成化年間,四世由老關(guān)張遷此,于村西建白衣閣,名村劉家閣,簡稱劉閣。 |
明永樂十年(1413),干中襲金吾右衛(wèi)指揮同知。明宣德九年(1435)調(diào)睢陽衛(wèi),安眷于此,其后裔分居四方,皆以此為老家,名村干老家,簡稱干莊。 |
元末,闕忠,字謙明,由江蘇下邳隨朱元璋征討陳友諒,大戰(zhàn)于鄱陽湖有功,升指揮僉事。明代建立,調(diào)入睢陽衛(wèi),于此建村,名闕莊。 |
清乾隆年間,金希武由村西3.5千米處遷此以姓名村。 |
元代,張姓遷此,老鸛落張氏新建屋頂,村名老鸛張。“鸛”與“關(guān)”同音,訛寫今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