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年末,法國租借廣州灣期間,本街是赤坎公局。 民國時期,國民政府收回廣州灣后,駐有湛江市政警總隊、先遣軍第2支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華街道成為省市直屬單位之要地。 1957年,改為中華街道。 1960年6月,成立赤坎人民公社時,改中華街道為中華街道管理區(qū)。 1968年,建立中華街道。 1980年,隨著赤坎區(qū)機構變動,復稱中華街道。 1986年,改名為中華街道。 |
清代,寸金街道歸遂溪縣管轄。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法國租借廣州灣后,寸金街域一分為二,以寸金橋為界,東為法國殖民地,西為遂溪縣轄地。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民國政府收回廣州灣設湛江市后,東西兩地合為赤坎區(qū)公所。 中華人民共和成立初期,寸金街域設大德行政街、寸金行政街、九二一行政街。 1955年10月,三個行政街合并為寸金行政街。 1956年,改為寸金行政街道。 1960年6月,湛江市赤坎人民公社成立時,撤銷原行政街道,設立寸金管理區(qū)。 1968年,改稱寸金管理區(qū)。 1986年,撤銷寸金管理區(qū),改名為寸金街道。 |
民主街道現(xiàn)轄區(qū)域原是一個海灣。 清道光年間,商船可直泊海邊街(今民主路)。 1949年10月,前身為建立的赤坎幸福街道。 1954年,改為民主街道。 1960年6月,稱民主街道管理區(qū)。 1968年,成立民主管理區(qū)。 1980年,撤銷民主管理區(qū),復稱民主街道。 1983年,改為民主管理區(qū)。 1986年,改為民主街道。 |
中山街道是由一個邊陲小埠逐步形成的。 元代以后,閩潮南遷居民從海路進入赤坎。 1953年,中山街道屬赤坎中心街道轄下的街道管理區(qū)。 1958年,改中山管區(qū)為行政街道。 1960年6月,成立湛江市赤坎人民公社時,中山行政街道又改為中山街道管理區(qū)。 1968年,更名為中山街道管理區(qū)。 1980年,復稱中山街道。 |
沙灣街道轄區(qū)域原為一片荒涼的海灘,海邊只有一個小漁村沙灣村。 自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11月,法國租借廣州灣時期,曾在沙灣境域建軍營,在沙灣海域駐軍艦,在今軍民路口筑炮樓,沙灣成為法國殖民者的軍事要地。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國民政府收回廣州灣辟湛江市后,海岸設赤坎港碼頭,岸邊為荒坡野嶺。 1950年,沙灣街道進行建設。 1954年,辟建了海濱大道。 1979年10月,成立了沙灣街道。 |
調(diào)順祖先黃昱于元天歷二年(1329年),從福建莆田來。 明建文二年(1400年),開發(fā)調(diào)順島,建立調(diào)順村。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調(diào)順島劃入赤坎公局管轄。 民國三十年(1945年),調(diào)順島歸湛江市東營(今麻斜圩)。 1949年12月至1971年,湛江市調(diào)順島屬湛江市郊區(qū)管轄,設調(diào)順鄉(xiāng)。 1972年春,調(diào)順鄉(xiāng)劃歸赤坎人民公社,設調(diào)順農(nóng)副業(yè)生產(chǎn)大隊。 1973年,改稱調(diào)順管理區(qū)。 1986年10月,建立調(diào)順街道。 |
1987年春,成立南橋街道。 |
1986年,設立北橋街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