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6日,根據(jù)《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同意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鄉(xiāng)鎮(zhèn)行政區(qū)劃調整的批復》(黔府函〔2015〕50號),設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峨嶺街道,從朗溪鎮(zhèn)、纏溪鎮(zhèn)、新寨鎮(zhèn)和原峨嶺鎮(zhèn)區(qū)劃調整19個村居,成立峨嶺街道辦事處。 |
龍津街道辦事處由原峨嶺鎮(zhèn)人民政府撤建而建成,于2015年8月11日成立。 |
唐,屬思邛縣。 宋,屬思堡。 元,屬思邛江長官司。 明弘治七年(1494年),屬印江縣。 清,屬印江縣在廓圖四甲。 民國中期(1927年-1946年),設中正鄉(xiāng),隸屬城關區(qū)。 1950年2月,更名為中壩鄉(xiāng),屬城關區(qū)。 1958年8月,鄉(xiāng)改管理區(qū),隨后改公社。 1984年1月,復置中壩鄉(xiāng),屬峨嶺區(qū)。 1992年,原中壩、玉屏鄉(xiāng)合并建中壩鄉(xiāng)。 2015年3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中壩鄉(xiāng)新設中興街道。 |
唐,屬思邛縣。 宋,屬思堡。 元,設隘門巡檢司,隸屬厥冊蠻夷長官司。 明弘治七年(1494年),改隸印江縣。 清,屬印江縣在廓圖五甲、九甲。 民國中期(1927年-1946年),設復興鄉(xiāng),隸屬崇正區(qū)。 1950年2月,設板溪鄉(xiāng),隸屬城關區(qū)。 1951年3月,設復興區(qū),駐地板溪。 1952年12月復興鄉(xiāng)改稱板溪鄉(xiāng),隨后復興區(qū)改稱板溪區(qū)。 1958年8月,區(qū)改公社。 1984年1月,復置板溪區(qū)。 1992年,原板溪鄉(xiāng)、毛寨鄉(xiāng)、坪底鄉(xiāng)部分村合并建板溪鎮(zhèn)。 |
唐,屬思邛縣。 宋,屬思堡。 元,設沙子坡哨,屬隘門巡檢司轄,屬厥冊蠻夷長官司。 明弘治七年(1494年),改隸印江縣。 清,初改隸安化縣,后期劃歸印江縣。 民國中期(1927年-1946年),屬城關、天堂2個區(qū)并管。 1950年,屬民生鄉(xiāng)和六井溪鄉(xiāng)并管。 1952年12月,設沙子坡鄉(xiāng),隸屬第三區(qū)。 1958年8月,鄉(xiāng)改為管理區(qū),隨后改公社。 1984年1月,復置沙子坡鄉(xiāng),屬板溪區(qū)。 1992年,沙子坡、花園、韓家、涼水4鄉(xiāng)合并為沙子坡鎮(zhèn)。 |
唐,屬思邛縣。 宋,屬思堡。 元,設天堂哨,屬隘門巡檢司轄,隸屬厥冊蠻夷長官司。 明,弘治七年(1494年)改隸印江縣。 清,屬印江縣在廓圖。 民國中期(1927年-1946年),設天堂區(qū)。 1950年2月,設崇正鄉(xiāng),屬崇正區(qū)。 1952年12月,崇正鄉(xiāng)改稱天堂鄉(xiāng),隨后崇正區(qū)改稱天堂區(qū)。 1958年8月,區(qū)改公社。 1984年1月,復置天堂區(qū)。 1992年,天堂、陡溪2鄉(xiāng)合并為天堂鎮(zhèn)。 |
唐,屬思王縣。 宋,更名為仁溪里,屬武陵郡地。 元隸屬厥冊蠻夷長官司。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改隸郎溪蠻夷長官司。 清道光十年(1830年),屬印江縣朗洞圖一甲、三甲。 民國中期(1927年-1946年),設木黃鄉(xiāng),屬合水區(qū)。 1951年3月,仍設木黃鄉(xiāng),屬合水區(qū)。 1958年8月,鄉(xiāng)改為管理區(qū),隨后改公社。 1984年1月,置木黃區(qū)。 1992年,木黃鎮(zhèn)、建廠鄉(xiāng)、新民鄉(xiāng)合并為木黃鎮(zhèn)。 2015年3月18日,貴州省政府批復同意撤銷木黃鎮(zhèn)、新業(yè)鄉(xiāng),設置新的木黃鎮(zhèn),木黃鎮(zhèn)轄原木黃鎮(zhèn)和原新業(yè)鄉(xiāng)。 |
唐,屬思王縣。 宋、元,屬郎溪洞轄地。 明,隸屬郎溪蠻溪夷長官司。 清道光十年(1830年),屬印江縣朗溪圖轄地。 民國中期(1927年-1946年),設合水區(qū)。 1950年2月,設合水鄉(xiāng),隸屬合水區(qū)。 1958年8月,區(qū)改為公社。 1984年1月,改置合水鄉(xiāng),隸朗溪區(qū)。 1992年,原合水鎮(zhèn)、新場鄉(xiāng)合建并合水鎮(zhè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