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免费在线播放,免费αv在线看,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国产网址你懂的

        1. > 重點推薦 > 撫州市各縣市區(qū)歷史沿革

          撫州市各縣市區(qū)歷史沿革

          古稱“臨汝”。

          時因境內(nèi)有臨、汝二水經(jīng)流而得名。

          臨水由崇仁河、宜黃河在境內(nèi)匯流而成,全長3千米,環(huán)繞縣境西部,北流至黃崗口與南來的汝水匯合注入撫河。

          《臨川縣志》(1993年版)記載:臨、汝二水流經(jīng)境內(nèi),故稱“臨汝”。

          夏商時,屬揚州。

          西周、春秋屬吳。

          戰(zhàn)國時,先后屬吳、越、楚三國。

          秦漢,屬豫章郡南城縣地。

          東漢永元八年(96),析南城西北境置臨汝縣。

          三國時,為吳國領(lǐng)地,屬臨川郡。

          隋開皇九年(589),臨川郡改名撫州。

          臨汝縣因西豐、定川兩縣并入改名“臨川縣”。

          大業(yè)三年(607),又改撫州為臨川郡,臨川縣屬之。

          唐武德五年(622),復為撫州。

          天寶元年(742),改撫州為臨川郡;乾元元年(758),臨川郡復改撫州郡。

          五代后周顯德五年(958),析臨川縣歸政鄉(xiāng)置金溪場。

          北宋淳化五年(994),析臨川縣歸德、順德、順政三鄉(xiāng)立金溪場為縣。

          明正德七年(1512)析出臨川縣長壽、移風、遵化、安寧、延壽、祟德等六鄉(xiāng)設置東鄉(xiāng)縣。

          1949年5月,劃出臨川縣的羊城、東外二鎮(zhèn)另設臨川市(縣級),1950年4月,臨川市改為城關(guān)區(qū)(鎮(zhèn)級),復并入臨川縣;1951年6月,撤銷城關(guān)區(qū)改設撫州市(鎮(zhèn)級),半年后又改撫州鎮(zhèn),均屬臨川縣。

          1954年4月,撫州鎮(zhèn)從臨川縣劃出,升格為縣級鎮(zhèn)。

          1969年1月,臨川縣李渡、長山、文港、前途、溫圳等五公社劃歸進賢縣,崇仁縣秋溪公社劃歸臨川縣。

          1969年10月,撫州鎮(zhèn)改設撫州市(縣級)。

          1987年8月,撤銷撫州市和臨川縣,設立縣級臨川市,并于1995年5月正式組建。

          2000年6月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臨川市,設立臨川區(qū)。

          春秋時為百越之池。

          戰(zhàn)國時屬楚。

          秦屬揚州九江郡。

          漢高帝六年(前201),屬豫章郡。

          東漢永元八年(96),屬豫章郡。

          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屬臨川郡,隸江州。

          南朝梁普通三年(522),屬江州:太平二年(557),屬高州。

          隋開皇九年(589)廢郡擴州,屬撫州。

          唐武德五年(622),隸屬洪州總管府。

          天寶元年(742),屬臨川郡。

          北宋開寶元年(968),屬撫州軍。

          南宋紹興元年(1131),屬撫州軍。

          元至元十三年(1276),屬撫州路,屬江西行中書省。

          明洪武元年(1368),屬撫州府:正德七年(1512),析臨川縣長壽、移風、遵化、安寧、延壽、崇德鄉(xiāng),金溪縣延福鄉(xiāng),饒州府安仁縣(今余江)云錦鄉(xiāng),余干縣習泰鄉(xiāng)及南昌府進賢縣崇信鄉(xiāng)設東鄉(xiāng)縣,隸屬撫州府,轄10鄉(xiāng)210里又三甲。

          清順治二年(1645)至清末,隸屬撫州府。

          1912年冬,廢除府和直隸州,省直轄;1914年,江西省設道,隸屬豫章道;1932年,江西劃分13行政區(qū),隸屬第五行政區(qū),區(qū)治臨川縣;1935年全省縮減為8行政區(qū),隸屬第七行政區(qū),區(qū)治南城縣。

          1949年5月14日,成立東鄉(xiāng)縣,隸屬貴溪專區(qū),轄6區(qū)19鄉(xiāng);9月,貴溪專區(qū)并入上饒專區(qū),屬上饒專區(qū)。

          1950年4月,轄6區(qū)、81鄉(xiāng),屬上饒專區(qū)。

          1952年5月,劃分為8區(qū),轄1鎮(zhèn)(孝岡鎮(zhèn))、86鄉(xiāng),屬上饒專區(qū)。

          1956年4月,轄27鄉(xiāng)(鎮(zhèn))。

          1957年,轄25鄉(xiāng)、1墾殖場。

          1958年,轄12公社、3墾殖場(含省屬紅星墾殖場)。

          1959年,轄7墾殖場、1鎮(zhèn)、11公社。

          1961年,設置區(qū)工作委員會,轄7區(qū)。

          1962年底,撤銷區(qū)工作委員會。

          1963年,轄20公社、3政場合一的墾殖場。

          1964年,轄14公社、3墾殖場,屬上饒專區(qū)。

          1968年7月,改屬撫州地區(qū)。

          1974年,轄4鎮(zhèn)、14公社、5墾殖場。

          1984年6月,撤銷公社,建立鄉(xiāng)政權(quán),各墾殖場作為經(jīng)濟實體,不再列入行政建制,就近歸各鄉(xiāng)鎮(zhèn)。

          1985年,轄4鎮(zhèn)13鄉(xiāng)。

          2000年10月,撫州地區(qū)撤地設地級市,隸屬撫州市。

          2005年,轄孝岡、小璜、馬圩、圩上橋、詹圩、崗上崗上積、楊橋殿、王橋、黎圩9鎮(zhèn),珀圩、虎圩、鄧家、瑤圩4鄉(xiāng),及紅光墾殖場、紅星墾殖場、紅亮墾殖場、甘坑林場。

          2016年11月19日國務院批復撤銷東鄉(xiāng)縣設立撫州市東鄉(xiāng)區(qū),2017年3月6日,撫州市東鄉(xiāng)區(qū)正式掛牌成立,隸屬撫州市至今。

          夏商時期,南城屬古揚州。

          春秋戰(zhàn)國時,南城屬吳;吳亡于越后,南城屬越;越亡于楚后,南城屬楚。

          秦統(tǒng)一全國后,劃全國36郡,南城屬九江郡。

          高祖劉邦在漢高祖元年建立西漢,不久在今江西境內(nèi)置豫章郡。

          為拱衛(wèi)郡守郡城,當時先后在周邊劃出了18個縣,南城為其中之一。

          漢高祖五年(前202),在南城的硝石鎮(zhèn)(今淹入洪門水庫中)筑城置縣,因在豫章郡城之南而稱南城。

          明代李賢等人所撰《明一統(tǒng)志》卷五十三在建昌府領(lǐng)縣條下載:“南城縣,附郭。

          本漢舊縣,以在豫章郡城南,故名。”其范圍相當于今天的撫州市。

          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建臨川郡,郡治南城縣。

          同年遷臨汝縣,南城屬臨川郡。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縣治由硝石遷至榻埠街(今建昌鎮(zhèn)九鼎一帶),改名為新南城。

          在《宋書》之《州郡二》中說:“南城男相,漢舊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更曰新南城,江左復舊!睎|晉元帝建武元年(317),復稱南城。

          兩晉時期均屬臨川郡。

          南朝齊建元元年(479),臨川郡治遷南城縣,隋開皇九年(589),改臨川郡為撫州,州治遷臨汝縣。

          歷110年。

          隋唐屬撫州。

          南唐后主九年(969),升南城縣為建武軍。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改建武軍為建昌軍,軍治仍設在南城縣。

          南城為建昌軍所轄。

          元改軍為路,明改路為府,南城仍為建昌路、府治所。

          清襲明制,仍為建昌府治。

          建昌府的設置直至清代滅亡。

          東漢和帝永元八年(96),析南城縣西、北部(今臨川、金溪、東鄉(xiāng)、崇仁、宜黃、樂安)置臨汝縣,三國吳太平二年(257)析東部、南部置永城、東興、南豐3縣,均屬臨川郡。

          隋開皇九年(589),廢東興、永城和南豐3縣入南城縣;唐武德五年(622),復析置東興、永城縣,兩年后廢入南城縣,景云二年(711),復析置南豐縣,兩年后又廢入南城;開元八年(720),再析建南豐縣。

          宋紹興八年(1138),析南城縣東南5鄉(xiāng)置新城縣(今黎川縣);明萬歷六年(1578),析東北境56都至73都置瀘溪縣(今資溪縣)。

          1952年,劃金溪縣臨坊、黃獅入南城縣沙洲鎮(zhèn),南城縣成今日境域。

          1912年,直屬江西省。

          1914年,屬豫章道。

          1926年,直屬江西省。

          1932年,屬江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區(qū),專員公署設南城縣。

          1935年,改江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區(qū)為江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區(qū),南城屬七區(qū),專員公署設南城縣。

          1949年10月1日,改第七行政區(qū)為撫州專區(qū),專員公署遷撫州鎮(zhèn),南城屬撫州專區(qū)。

          后撫州專區(qū)改名撫州地區(qū),南城屬撫州地區(qū)。

          2000年6月,撫州撤地設市,南城屬撫州市,至今。

          漢時為南城縣轄地,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分南城縣另置永城、東興縣,此為建縣之始,隋開皇九年(529)又并入南城,唐武德五年(622)復置永城、東興兩縣,經(jīng)兩年又廢復屬南城縣,至南宋紹興八年(1138)分南城東南5鄉(xiāng),置新城縣(因新建縣城得名),1914年,因全國有幾個縣同名,故更名黎川縣,沿用至今。

          該地名自得名沿用至今。

          歷史沿革為夏禹時屬揚州。

          春秋時先屬吳,后屬越。

          戰(zhàn)國時屬楚。

          秦屬九江郡。

          漢為南城縣地,隸屬豫章郡。

          三國吳太平二年(257),析南城南境六鄉(xiāng)設置南豐縣,縣治在白舍土屯耆,以其常產(chǎn)嘉禾初名豐縣,別號嘉禾。

          因當時徐州有豐縣,與之重名,而本邑地處省郡之南,乃冠南字為南豐,以示區(qū)別。

          南豐正式設縣伊始,隸屬同年(257)新設的臨川郡。

          西晉元康元年(291),南豐從臨川郡屬江州(今九江)。

          南朝宋、齊、梁、陳,南豐均屬臨川郡。

          隋開皇九年(589),南豐縣廢,并入南城。

          唐景云二年(711)復置南豐縣,從撫州隸屬江南道。

          唐先天二年(713)又廢,歸入南城,仍屬撫州。

          北宋淳化二年(991),南豐始從建昌軍(南城)。

          南宋紹興八年(1138)春,以南豐地廣難治,析縣南境三鄉(xiāng)置廣昌縣。

          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南豐升為州,直隸江西行中書省。

          明洪武三年冬(1370)復降為縣,屬建昌府(南城)。

          清沿明制。

          第二次國內(nèi)戰(zhàn)爭時期,南豐縣于1930年4月成立蘇維埃政府,1932年2月與廣昌縣合并為南廣縣,次年4月又與廣昌分設。

          1932年,南豐歸屬江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區(qū)。

          1949年后(1949年8月17日)屬撫州分區(qū)、專區(qū)、地區(qū),2000年7月?lián)嶂莩返卦O市,南豐屬撫州市。

          隋開皇九年(589)開始,置崇仁縣,自此開始,一直隸屬撫州。

          元屬撫州路,明、清隸屬撫州府,1949年隸屬撫州專區(qū)。

          1970年隸屬撫州地區(qū),1984年5月31日,桃源公社分設桃源鄉(xiāng)、張坊鄉(xiāng);相山公社分設相山鄉(xiāng)、山斜鄉(xiāng)、港下鄉(xiāng)。

          1985年3月15日,撤銷相山鄉(xiāng),設置相山鎮(zhèn)。

          1993年1月3日,撤銷航埠鄉(xiāng)、禮被鄉(xiāng)、孫坊鄉(xiāng)、河上鄉(xiāng),設立航埠鎮(zhèn)、禮被鎮(zhèn)、孫坊鎮(zhèn)、河上鎮(zhèn)。

          2001年撤地設市,隸屬地級撫州市,得名后沿用至今。

          春秋時屬吳,戰(zhàn)國初屬越。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屬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屬九江郡。

          西漢初年屬豫章郡南城縣;東漢永元八年(96)屬臨汝縣地(其中云蓋鄉(xiāng)屬廬陵郡永豐縣)。

          三國時屬吳,吳太平二年(275),縣境設置新建、安浦兩縣,屬臨川郡;又置興平縣屬廬陵郡,至此,縣境屬新建、安浦及興平三縣地。

          梁普通三年(522),分安浦縣屬臨川郡;分新建、西寧、興平三縣屬巴山郡(郡治設在本縣公溪古城)。

          旋割廬陵、臨川、吉陽邊地并入巴山郡,并改稱為高州,縣境全屬高州。

          隋開皇九年(589),廢高州,將巴山郡、新建縣、興平縣、西寧縣等地合并設置崇仁縣,縣境屬崇仁縣地。

          唐武德七年(624),興平縣地劃歸吉州;新建、安浦仍屬崇仁縣。

          南宋紹興十九年(1149),劃崇仁縣的天授、樂安、忠義鄉(xiāng)和吉州永豐縣的云蓋鄉(xiāng)建置樂安縣。

          因境內(nèi)有一鄉(xiāng)名樂安,故以此為縣名。

          建縣后屬撫州,元代屬撫州路,明、清兩代屬撫州府。

          在1914年,江西全省劃為豫章、潯陽、廬陵、贛南四道時,樂安屬豫章道。

          1926年廢道,全省各縣市隸屬于省。

          1932年,全省改設行政區(qū)分統(tǒng)各縣后,全省行政區(qū)雖有過幾次變動,但樂安一直屬于第7行政區(qū)管轄,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未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撫州設專員公署,屬撫州專區(qū)管轄;1975年專區(qū)改稱地區(qū)后,屬撫州地區(qū)管轄,2000年撫州撤區(qū)設市,屬撫州市管轄至今。

          夏、商屬楊州之域。

          春秋戰(zhàn)國屬吳、越、楚。

          秦屬九江郡。

          西漢屬南城縣。

          東漢屬臨汝縣。

          三國吳太平二年(257)析臨汝縣設宜黃縣,縣城在宜水、黃水匯合處,因名宜黃,屬臨川郡。

          晉元康元年(291),析荊、揚十郡置江州,轄臨川郡,宜黃隸之。

          陳永定元年(557),析江州立高州,宜黃仍屬臨川郡為侯國。

          隋開皇九年(589)劃歸崇仁縣。

          唐武德五年(622)復設宜黃縣,隸屬撫州。

          武德八年(625)復歸崇仁縣。

          宋開寶元年(968)析崇仁縣崇賢、仙賢、岱賢立宜黃場。

          宋開寶三年(970)升場為縣,屬撫州。

          后主準其請,遂升場為縣,隸撫州,設縣治于黃填鎮(zhèn)(今鳳岡鎮(zhèn));開寶八年(975),南唐土地盡入于宋,改撫州為軍州,撫州軍歸宋。

          自此宜黃設縣及縣名均未變動;紹興十九年(1149),改撫州為撫州府,宜黃屬之。

          此后一直未變,故有建于吳,定于宋之稱。

          元至元十三年(1276),撫州軍改撫州路,宜黃隸之。

          明洪武元年(1368),撫州路改撫州府,宜黃屬之;洪武九年(1377),廢行中書省設承宣布政使司,下分道、府,宜黃屬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湖東道撫州府。

          1912年,廢府,各縣直轄于;1914年,江西省分4道,宜黃縣屬豫章道;1926年,廢豫章道,宜黃縣直轄于江西。1932年,宜黃屬第八行政區(qū);1935年,宜黃縣屬第七行政區(qū)。

          1949年5月10日,隸屬撫州專區(qū),轄6區(qū)、3鎮(zhèn)、72鄉(xiāng)。

          1951年增設第七區(qū)。

          1956年,撤區(qū)并鄉(xiāng),轄1鎮(zhèn)、29鄉(xiāng)。

          1958年,轄14公社。

          1961年、轄25公社。

          1963年,轄18公社、1鎮(zhèn)、2墾殖場。

          1966年,轄15個公社,1鎮(zhèn)、3墾殖場。

          1978年,屬撫州地區(qū),轄18公社、1鎮(zhèn),7墾殖場。

          1986年,撤社建宜黃鄉(xiāng),轄13鄉(xiāng)、3鎮(zhèn),2墾殖場。

          1997年轄11鄉(xiāng)、5鎮(zhèn)、2墾殖場。

          2000年7月,屬撫州市。

          2001年,轄6鄉(xiāng)、6鎮(zhèn)、2墾殖場。

          2011年,轄8鎮(zhèn)、4鄉(xiāng)、2墾殖場。

          春秋戰(zhàn)國時,金溪先后屬吳、越、楚。

          秦屬九江郡。

          漢屬豫章郡,南城縣之地,東漢永元八年臨汝縣,金溪為臨汝縣地。

          三國、晉、南北朝,金溪均為臨汝縣地。

          隋改臨川郡為撫州,改臨汝縣為臨川縣,金溪為臨川縣地。

          唐時仍屬臨川縣,寶歷元年,在今縣冶址上設上幕鎮(zhèn)(因上幕嶺而得名)。

          鎮(zhèn)東的白面塢與金窟山、寶山都產(chǎn)銀,因設冶煉場。

          五代十國金溪仍屬撫州臨川縣。

          后周顯德五年,南唐以臨川縣的上幕鎮(zhèn)及靠近該鎮(zhèn)的歸政鄉(xiāng)設置金溪場。

          宋開寶八年,金溪場歸于宋。

          淳化五年,將臨川縣的歸德、順德、順政連同原來的歸政共4鄉(xiāng)立為金溪縣,屬撫州管轄。

          景德二年劃安仁縣(今余江縣)延福、白馬、永和三鄉(xiāng)歸金溪,后白馬、永和合并,金溪系轄6個鄉(xiāng)。

          元時撫州改為路,金溪屬撫州路。

          明洪武元年,撫州改路為府,金溪屬撫州府。

          清仍屬撫州府。

          1912年,廢府、州,金溪縣直屬于省。

          1914年,劃全省為四道,金溪屬豫章道。

          1926年廢道,金溪又直屬于省。

          1932年,全省劃為13個行政區(qū),金溪屬駐地為臨川的第五行政區(qū)。

          1935年4月,全省縮為8個行政區(qū),金溪屬第七行政區(qū)。

          1939年,全省擴至11個行政區(qū),1942年又調(diào)整為9個行政區(qū),直至1949年,金溪均屬第七行政區(qū)。

          1949年5月7日,金溪縣解放,屬贛東北區(qū)貴溪督察專員公署。

          同年8月,改屬撫州專區(qū)。

          區(qū)治設在臨川。

          1971年,撫州專區(qū)改為撫州地區(qū),金溪屬撫州地區(qū)。

          2000年10月,撫州撤地設市,金溪屬撫州市管轄。

          縣治秀谷鎮(zhèn)。

          商、周時屬揚州域。

          春秋時屬吳,周文王3年越滅吳,改屬越。

          周顯王46年楚威王克越,屬楚。

          秦朝時屬九江郡,漢高帝四年(前202),屬豫章郡南城縣。

          太平二年(257),分豫章郡東部為臨川郡,屬臨川郡南城縣。

          開皇九年(589),改臨川為撫州,屬撫州南城縣。

          大業(yè)三年(607),仍改為臨川郡,屬臨川郡南城縣。

          武德五年(622),復置撫州,屬撫州南城縣。

          后晉天福二年(937),以南城置建武軍,屬南城縣。

          太平興國三年(978),改建武軍為建昌軍,屬南城縣。

          至元四年(1277),改建昌軍為建昌路,屬南城縣。

          至正二十二年二月(1362),改建昌路為建昌府,屬南城縣。

          明朝萬歷六年(1578),析南城縣之56都至72都置瀘溪縣,屬建昌府。

          順治二年(1645),屬建昌府。

          1912年,屬豫章道。

          1914年,因與湖南省瀘溪縣同名,改瀘溪縣為資溪縣,名稱沿用至今。

          1932年,屬第五行政區(qū)。

          1949年5月,屬贛東北行署貴溪督察專署。

          1949年8月,改屬撫州分區(qū)專員公署。

          1951年7月,屬撫州專區(qū)。

          1971年,屬撫州地區(qū)。

          2000年10月,撫州撤地設市,屬撫州市。

          南宋紹興八年(1138)3月25日,析南豐縣之南三鄉(xiāng)建立廣昌縣,屬建昌軍;元屬建昌路;明、清屬建昌府。

          1914年屬豫章道,1926年直屬省。

          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廣昌縣是中央革命根據(jù)地的全紅縣,1931年屬贛西南特委,1932年2月因南豐長陂等區(qū)并入廣昌改稱南廣縣,1933年5月復稱廣昌縣;1933年7月根據(jù)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的決定,從廣昌縣南部析出赤水等9個區(qū),設立赤水縣;1934年6月,廣昌、赤水兩縣合并為廣赤縣。

          1932年至1934年,廣昌縣及南廣、赤水、廣赤縣均隸屬蘇維埃江西省。

          1935年復稱廣昌縣,屬第八行政區(qū)。

          1949年9月廣昌縣解放,初屬寧都專區(qū),1952年屬撫州專區(qū),1954年屬贛南行政區(qū),1964年屬贛州專區(qū),1970年屬贛州地區(qū),1983年7月屬撫州地區(qū),2000年屬地級撫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