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縣轄鄉(xiāng)。1962年置竹箐鄉(xiāng),同年協(xié)慶鄉(xiāng)并入,1966年更名竹慶鄉(xiāng),同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xiāng)。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城166公里。面積1079平方公里,人口0.4萬。三(岔河)鄧(柯)公路和馬(尼干戈)石(渠)公路過境。轄竹慶、扎東、更達、拉甲、巴色、檔木、協(xié)慶、擁吉頂、更隆9個村委會。以牧業(yè)為主,主要有牦牛、綿羊等。境內竹慶寺為德格土司五大家廟之一。.經(jīng)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復,同意德格縣撤銷竹慶鄉(xiāng)……。 |
藏語,意為紀念錯通。錯通為當?shù)匦帐稀5赂窨h轄鄉(xiāng)。1959年析玉隆鄉(xiāng)置錯阿鄉(xiāng),1973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xiāng)。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133公里。面積1 010.7平方公里,人口0.1萬。317國道過境。轄錯通、絨岔、瑪達3個村委會。以牧為主,畜產(chǎn)品有酥油、絨毛、皮張等。境內有獐、鹿、白馬雞、猴、熊等珍奇動物。.……。 |
德格縣轄鄉(xiāng)。1957年置柯洛洞鄉(xiāng),1974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xiāng)。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城25公里。面積987.4平方公里,人口0.3萬。轄貢布頂、春達、獨木嶺、郎達、色巴、貢村6個村委會。境內森林資源豐富,為 2德格縣主要林業(yè)鄉(xiāng)之一。與更慶鎮(zhèn)接壤的川藏公路一線天,風景幽靜宜人,是 2德格縣風景區(qū)之一。有白馬雞、獐、水獺、鹿等珍禽異獸和蟲草、貝母、大黃等名貴藥材。.……。 |
藏語,意為圍墻。此處意指該鄉(xiāng)地處平坦,周圍群山似圍墻環(huán)抱又處下然姑之上得名。藏語,意為彎曲的魚。此處意指境內年古家族。德格縣轄鄉(xiāng)。1960年置上然姑鄉(xiāng),1974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xiāng)。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城200公里。面積770.8平方公里,人口0.2萬。轄奪巴、亞西、麻邛3個村委會。境內定柯溝水草茂密,適宜牧業(yè)生產(chǎn)。.……。 |
藏語,意為岔路口。因地處三岔口,沼澤地,故名。德格縣轄鄉(xiāng)。解放前為林蔥土司轄地。1958年置浪多鄉(xiāng),1973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xiāng)。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城189公里。面積627.5平方公里,人口0.3萬。轄浪多、洞達、倫麥、生巴4個村委會。以牧為主,畜產(chǎn)品有毛絨、皮張等。森林以冷杉為主,有獐、雪豹、旱獺、白馬雞等野生動物。.……。 |
德格縣轄鄉(xiāng)。1959年從玉隆鄉(xiāng)劃出、置馬尼干戈鄉(xiāng),1974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xiāng)。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112公里。面積616.7平方公里,人口0.2萬。國道317線過境。轄馬尼干戈、錯巴、洞真、雪柯4個村委會。以牧業(yè)為主,主要牧養(yǎng)牦牛、綿羊等。.經(jīng)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復,同意德格縣撤銷馬尼干戈鄉(xiāng),設立馬尼干戈鎮(zhèn),轄原馬尼干戈鄉(xiāng)所屬行政區(qū)域,鎮(zhèn)人民政府駐馬尼村……。 |
藏語,意為以定曲為界獨霸一方不屬誰管。德格縣轄鄉(xiāng)。解放前為林蔥土司領地。1959年置亞丁鄉(xiāng),1974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xiāng)。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城211公里。面積579.9平方公里,人口0.2萬。轄吉絨、吉黑、岸熱、根達、扎青5個村委會。以牧業(yè)為主,牧養(yǎng)牦牛、綿羊、馬、山羊。境內有白唇鹿、獐、白馬雞等珍稀動物和蟲草、貝母等名貴藥材。.……。 |
德格縣轄鄉(xiāng)。民國年間置八烏鄉(xiāng),1959年更名八邦鄉(xiāng),1975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xiāng)。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城54公里。面積559.1平方公里,人口0.2萬。轄曲池西、然青隆、上八烏、下八烏、梅林、白卡6個村委會。八烏蟲草馳名中外,八烏牛肉以其肉厚、鮮嫩、味美而聞名。境內八幫寺為藏傳佛教噶舉派的主要寺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