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街道,處樟樹市贛江東北薌溪河兩岸平原地帶,辦事處駐地處東經(jīng)115°34'11.86",北緯28°3'21.42"。東臨觀上鎮(zhèn),南連洋湖鄉(xiāng),西與樟樹市城區(qū)毗連,北和豐城市拖船鎮(zhèn)接壤,距南昌市區(qū)70千米。浙贛鐵路在境內(nèi)設(shè)樟樹火車站,105國道穿街道而過;贛江江西五大水運碼頭中的樟樹港三、港四、港五碼頭,距東村開發(fā)區(qū)0.6千米;兩座鐵路貨運碼頭距街道駐地約3千米;京九鐵路樟樹東站、東昌高速公路上下接口,距大橋東村開發(fā)區(qū)各6千米。貫穿全境的樟觀、樟店公路,105國道與贛江碼頭,形成水陸交通網(wǎng),為大橋發(fā)展提供便捷的交通條件。
大橋街道,背倚福地閤山屏障,面對千里贛水清流,總面積為47.79平方千米。耕地2776公頃,水面126公頃,森林207公頃,養(yǎng)魚塘427.67公頃。境內(nèi)水系交織,源于玉華山脈巷石坑的薌溪河(沉香溪)和多水匯集的曲水溪(草溪),自南向北流經(jīng)其境;20世紀50—90年代修建的洞塘水庫、店下水庫和上陽水庫的水,通過主干渠灌溉廣袤田地;境內(nèi)五座電力排灌站,一座排澇閘,筑牢防洪抗旱防線;系統(tǒng)的水利構(gòu)建,是旱澇保收的保障,加之土層深厚、土質(zhì)膏腴,造就著名魚米之鄉(xiāng),繁華富地。
大橋街道,五代南唐·昇元二年(938)、宋·治平三年(1066),為崇學(xué)鄉(xiāng)所轄。明•崇禎十五年(1642)為崇學(xué)鄉(xiāng),領(lǐng)21都、22都、23都。清·同治年間為崇學(xué)鄉(xiāng),由11、12、13三個都部分自然村組成。1949年前夕為大市鄉(xiāng),駐大橋圩,轄12個保、87村(甲)及1個自然村。1949年建政為第五區(qū)前進、富強、勝利、安全、幸福鄉(xiāng)。1951年5月為第五區(qū)的毗澤鄉(xiāng)、潭埠鄉(xiāng)、東江鄉(xiāng)、下汽鄉(xiāng)、龍灣鄉(xiāng)、松湖鄉(xiāng)、春潭鄉(xiāng)、彭澤鄉(xiāng)、大橋鄉(xiāng)、墎里鄉(xiāng)、程坊鄉(xiāng)、薌溪鄉(xiāng)。1956年撤區(qū)并為大橋、潭埠兩鄉(xiāng)。1958年分屬樟樹公社和潭埠公社。1960年分為大橋、東村兩個公社。1968年東村公社并入大橋公社。1984年大橋公社改為大橋鄉(xiāng)。2003年成立大橋街道辦事處,駐大橋圩而得名,轄金橋社區(qū)、南上社區(qū)、東村社區(qū)及土塘、毗澤、彭澤、張家、下汽、大橋、松湖、龍灣、灣里、湖坪、溪源、枧頭等行政村,有97個自然村,設(shè)125個村小組,總?cè)丝?.18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