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前孔廟位于上猶縣營前鎮(zhèn)蛛嶺村坪子街(營前中學校園內),清光緒元年(1875年)所建。由前廳、正廳、后廳、廂房、走廊、院子組成,成四合院,總占地面積768平方米,由于年久失修,前廳、后廳早年已毀,部分走廊、廂房2007年“7.26“特大洪災后成危房,目前只剩下正廳、左右?guī),孔廟為磚木結構,歇山頂,坐北朝南,通面寬3間17.9米,進深8.5米。正廳設有八角形藻井,藻井上有民間彩繪,十分精美,正廳兩側廂房天花板上繪有牡丹、小鹿紋飾,廊檐上有雕花異形拱,木雕、彩繪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孔廟是客家先人崇尚儒家思想、教化后代的圣地。目前鄉(xiāng)村一級孔廟極為少見,但由于此地系明清時期移民的文化中心,成為上猶縣的次政治中心,故建有孔廟,對研究客家移民的
社下彭德懷舊居位于營前鎮(zhèn)下灣村社下自然村山腳下,該屋坐南朝北,土木結構,懸山頂,通面寬9間35米,進深二廳,內有一天井,占地面積581平方米,1983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32年初,紅三軍團攻打贛州城失利,2月9日彭德懷率部隊到營前蘇區(qū)休整,司令部設在此屋,彭德懷住在右?guī),長達3個月之久。其間,彭德懷同志一邊整頓隊伍,一邊支持地方政權建設,支持群眾生產(chǎn)運動,糾正了當?shù)亍懊C反”擴大化的錯誤,修建了一條十里水渠,使當?shù)剞r業(yè)生產(chǎn)有較大發(fā)展。2014年縣文廣新局爭取到國家文物局、財政部59.8萬元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對舊居進行了全面維修。豎年,縣博物館對其進行了陳列布展。2018年3月被省政府列為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1929年1月13日,毛主席率紅四軍從茨坪出發(fā),經(jīng)左安、三家村,過金盆在此來到營前,下午毛澤東同志在營前象牙村崩河墈陳氏祠堂會見了營前地下黨負責人何仿文通知,晚上毛澤東同志召開了連以上干部會議。上猶、南康、崇義、遂川等縣地下黨主要負責人參加了會議。毛澤東同志熱情地接待了到會同志,并向到會同志作了重要講話,對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建立革0據(jù)地的三結合“工農武裝割據(jù)”等重大問題,作了詳細的、科學的分析,從理論上解決了當時部分同志“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問題,武裝了思想,指出了革命的正確道路。當晚毛澤東同志就住在這里。-住在營前萬壽宮。次日,天剛拂曉,毛澤東同志又率領部隊,經(jīng)過營前下灣黃坑到崇義杰壩,不久,就建立了以瑞金為中心的贛南和閩西根據(jù)
營前毛澤東舊居位于營前鎮(zhèn)象牙村崩河堪自然村,始建于清嘉慶年間,為土木結構,懸山頂,通面寬六間29.7米,進深二進,中隔一天井,舊居占地面積588平方米。1929年1月14日毛澤東同志率紅軍主力從井崗山向贛南閩西進軍,從遂川進入我縣營前,毛澤東同志當晚就住在此民居召開了崇、猶、康等縣地下黨負責人聯(lián)系會,對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據(jù)地等問題作了指示,拉開了我縣武裝斗爭序幕。1983年被縣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縣文廣新局爭取到省文化廳、財政廳50萬元基層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對舊居進行了全面維修,同年,縣博物館對其進行了陳列布展。2018年3月被省政府列為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營前革命烈士陵園位于營前鎮(zhèn)的中心——蛛嶺。陵園座南朝北,寓意著北上長征抗日,心向北京。碑體用麻砂水泥澆鑄,正面鑄有“革命烈士紀念塔”七個大字,背面則是彭德懷元帥的題字:“先烈之血澆灌了革命之花”。塔座的四面嵌著四塊水磨石碑。正北的一塊,刻著序言。東、南、西三面碑上刻著在營前起義中壯烈犧牲的烈士英名。紀念塔前后各有一亭,在前亭向正北方,新建有“朱仲然烈士墓”。朱仲然是在蘇維埃時期犧牲的營前籍的一位高級干部。后亭內立有一碑:“永垂不朽”。在紀念碑的兩旁則樹立著當年工農紅軍刻下的宣傳標語。東面分布著三座革命陵墓,分別是著名將軍何家產(chǎn)的陵墓;-上將親筆題寫碑名的黃振棠將軍陵墓;走過長征的紅軍老戰(zhàn)士劉國輝同志的陵墓。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彭德懷、陳毅、何長工、鄧子恢、滕代遠等革命領導人曾來營前進行革命活動,現(xiàn)仍存有毛澤東、彭德懷同志舊居。彭德懷在營前進行革命活動三個多月,大部分時間住在營前鎮(zhèn)下灣村社下葉屋,這里依山傍水,與營前圩一水之隔,龍?zhí)峨娬局笓]部就是當年的營前老墟(“頭唐江,二營前”當時指的就是這里)。葉屋分為上屋和下屋,彭德懷住在上屋的西廂房,司令部及食堂設在下屋,葉屋的門框及墻壁上還留有許多當年紅軍寫下的標語。葉屋后山還有一段當年挖下的戰(zhàn)壕。站在葉屋后山的山頂上,可一覽營前的全貌。不對的政治部設在當時的西昌鄉(xiāng)學(營前孔廟)。
九廳十八井座落在營前鎮(zhèn)下灣村黃坑口山腳下,始建于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坐東朝西,磚木結構,懸山頂,兩邊有翹角,呈長方形,進深二廳一天井32.2米,通面寬12間47.2米,整棟建筑共有九個廳十八個天井,五十多間廂房,占地面積1519.8平方米。門額陽刻:“楊譽莆田”四個大字,青石大門兩旁陰刻著門楹曰“爽塏凝祥月映浮潮千頃碧;氤氳結秀峰回舉嶺萬年春”,神龕、門墩雕刻精美,附屬文物有:清代石磨、風車等。2008年維修,保持了原貌。2005年8月被縣政府列為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被省政府列為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唐末虔州節(jié)度使盧光稠在這里屯兵墾田,商賈就在兵營前擺攤貿易。時間長了,貿易攤坊越來越多,軍民一同赴墟,因此這里就被稱為“營前墟”。營前是客家人聚集地,一直留存著具有客家特色的民居老屋,青磚黑瓦白墻,其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就是九廳十八井,由3組橫向、4組縱向房屋對稱相交組合而成,構成九廳十八井的棋盤模式,中軸線由下廳、中廳、上廳、后花池組成,兩翼又各有3個小廳,為便于采光和排水,每兩個廳間設有一個天井,天井與下水道相連,即使在最多雨水的季節(jié),也能排水通暢,使屋內保持干爽通氣,具居住的舒適性和使用的實用性。
文峰塔坐落于上猶縣營前鎮(zhèn)蛛嶺村龍下自然村的山巔,自明天啟四年(1624年)由知縣龍文光倡導建設以來,便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價值,塔名文峰便由此誕生,象征著人文的繁榮與昌盛。歷經(jīng)2001年的維修與保護,該塔依然屹立不倒,塔身以青磚精砌而成,六面七層,內部設置一條百級螺旋式臺階,供游客登塔遠眺。值得一提的是,這還是贛南地區(qū)唯一一座可以從塔內螺旋式梯階登頂?shù)墓潘洫毺刂幉谎远。如今,文峰塔已被列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見證著上猶縣深厚的歷史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