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門都諫石牌坊”位于幽蘭鎮(zhèn)(原渡頭鄉(xiāng))羅舍下魏村中部,坐北朝南。石牌坊為左右對稱的三披垛兩層樓閣式建筑,四柱三間,內連坊宅。四柱均為方形(磨角)紅砂巖,柱頭上雕刻了六角形紋飾,柱下墊有雕花石礎。兩中柱間另筑紅砂巖門框,門框上部左右各置雀替,下部設門坎。門框與中柱之間和中柱與邊柱中間均砌青灰色磚,下部為紅砂巖石塊。門前為四級石階。四柱間均置三層紅砂巖石坊,石坊上雕刻人物、花卉、動物或幾何圖案。正中間紅砂巖石坊上右書陰刻楷體“黃門都諫”四個大字,右另刻“皇明萬歷二年歲在甲戍閏十二月吉旦巡撫江西賛理軍務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徐斌劉堯論巡按江西監(jiān)察御史陳志成守印胡綸為”;左另刻“賜進士刑科都給事中魏元吉”。左右兩側的石坊上為三層磚砌仿斗拱構造,
“穎川垂蔭民居”位于南昌縣幽蘭鎮(zhèn)黃坊村后房黃家自然村西(12號),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60平方米。該建筑青灰磚外墻,下部為六層大塊紅砂巖肋石,硬山頂防火山墻,南側大門上有紅砂巖石雕花門罩,大門上方有“穎川垂蔭”匾額。內部是兩進一天井穿斗式木結構。第一進兩側的正房為兩層結構,正中設中間可開門的雕花木玄關,天井兩側的廂房花窗與雕花木玄關共同組成一組精美的木雕花群,廂房隔墻亦由雕花石件拼鑲而成。第二進中堂為兩層,柱間上下兩塊雕花枋,枋間另繪白底墨畫,柱下墊覆蓮狀木櫍,下為八邊形石礎。該建筑木雕和石雕技藝精湛,對研究民國早期民居建筑提供了實證。后房黃家自然村東側緊傍鄉(xiāng)級水泥公路,公路東側為流灌水渠。北側約3公里是新修的南昌東繞城高速公路。2
“彭城毓秀民居”位于南昌縣幽蘭鎮(zhèn)流芳村南劉自然村中部,系清咸豐元年(1851)建造的民居建筑。坐西朝東,面闊18米,進深16米,占地面積288平方米。青磚外墻,紅石門框,門上嵌“彭城毓秀”匾額,兩邊是門簪。內部木結構為穿斗制式,共兩進。第一進設玄關。一個天井,一個后庭院。前天井兩側廂房未靠墻,各空出一個虎眼天井。內部木架構枋間素面,花門、花窗雕刻精美。正堂梁架間瓜柱為紡錘狀,正堂后部中間置神龕。柱下紅石柱礎。該建筑雕刻精美,是研究清代民居建筑的重要實物資料!芭沓秦剐忝窬印遍T前為村中石板小路,兩邊是普通民居。2010年5月7日,南昌縣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第五批南昌縣文物保護單位。
“傳經世緒民居”位于南昌縣幽蘭鎮(zhèn)東聯村東皋涂家自然村中部,磚木結構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16平方米。大門上有紅石挑坊和撐拱筑成的門罩,大門上方有“傳經世緒”匾額,進大門一進左右側房的穿坊雕刻精美,有中間開門的玄關可達天井,天井兩側廂房下部石墻,上部花窗,過天井進中廳前有一木門坎,上裝八扇花門,中廳為兩層,坊間雕花,紋飾精美。柱下紅砂巖雕花石礎。石、木雕刻非常精美,對研究清代晚期的民居建筑有較高的參考價值!皞鹘浭谰w民居”屋西是村中的水泥小路,小路另一側是民宅,東、北兩邊亦為民居,南面空曠,約10米外是稻田。2010年5月7日,南昌縣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第五批南昌縣文物保護單位。
“南劉民居”位于南昌縣幽蘭鎮(zhèn)流芳村南劉自然村中部,坐東朝西,面闊11米,進深31米,占地面積341平方米。青磚外墻,有一小前院,主體部分是紅石門框略折向北側以應風水,門上嵌匾額(字體被覆蓋),兩邊是紅石挑枋和斜撐組成的門罩。內部木結構為穿斗制式,共三進半。中軸線上兩個天井,一個后庭院。內部木架構枋間素面,前、后堂額枋前上部均置天花倒板,后堂后部中間置神龕。柱下紅石柱礎。該建筑雕刻精美,是研究清代民居建筑的重要實物資料!澳蟿⒚窬印贝箝T前是村中石板小路,兩邊是普通民居,屋后隔小路也是民居。2010年5月7日,南昌縣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第五批南昌縣文物保護單位。
“涂長泉宅”位于南昌縣幽蘭鎮(zhèn)東聯村東皋涂家自然村西側,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65平方米,是清代晚期建造的兩進一天井的穿斗式木架構建筑。大門上有紅石挑坊和撐拱筑成的門罩,進門后可見雕花木玄關,穿坊均雕花,柱下石礎為圓形雕花。大門西側另開小門出入,大門外東側搭了新建筑,前天井西側廂房改造后面目全非,木架構主體基本未變,木構件部分損毀。木雕件和石雕件都很精美,對研究清代晚期的民居建筑有參考價值!巴块L泉宅”屋西為一較大場地,南側系村中小路。東側和北側均為村中民宅。2010年5月7日,南昌縣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第五批南昌縣文物保護單位。
“皇妃墓”又稱南渡宮人冢,位于現幽蘭鎮(zhèn)(原渡頭鄉(xiāng))渡頭姜家村中部,坐北朝南。據舊志記載,“南渡宮人冢在縣東五十里躍潛渡皇恩塘北三十步,俗稱南宋孟太后陵”。一說宋高宗南渡時途經此地,一愛妃死,便厚葬于此。(躍潛渡即今之邱家渡,墓前的青嵐湖衩,原稱皇恩塘)另據此處百姓說,抗戰(zhàn)時,老百姓為避屠殺,曾在墓下挖洞躲藏,洞深達2米,未見異常,據此推測,真正的墓穴恐不在此處!盎叔埂爆F用磚砌護墓墻,高1.5米,外用水泥粉刷,墓徑9米。封土丘通高2.5米,其上許多雜草和灌木及落葉喬木將墓葬遮蓋。因其緊傍青嵐湖,一遇漲水即被淹沒,原4米高的封土丘僅剩2.5米。村民在墓旁種菜,對其也有影響。1983年10月27日南昌縣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第一批南昌縣文物
時代:南宋類型:古墓葬地址:南昌縣幽蘭鎮(zhèn)渡頭姜家村簡介:皇妃墓又稱南渡宮人冢,位于現幽蘭鎮(zhèn)(原渡頭鄉(xiāng))渡頭姜家村中部,座北朝南(345°)。據舊志記載,“南渡宮人冢在縣東五十里躍潛渡皇恩塘北三十步,俗稱南宋孟太后陵”。一說宋高宗南渡時途經此地,一愛妃死,便厚葬于此。(躍潛渡即今之邱家渡,墓前的青嵐湖衩,原稱皇恩塘)。另據此處百姓說,抗戰(zhàn)時,老百姓為避日寇-,曾在墓下挖洞躲藏,洞深達2米,未見異常,據此推測,真正的墓穴恐不在此處。
時代:明類型:古建筑地址:南昌縣幽蘭鎮(zhèn)南湖萬村簡介:峴山庵位于幽蘭鎮(zhèn)南湖萬村南側約150米處的一處小山丘上,南臨千頃青嵐湖,周圍古樹參天,翠竹茂密,曲徑通幽!皪s山庵”是當地群眾對“東禪寺”及整座峴山上所有宗教建筑的習慣稱呼。1935年版《南昌縣志》記載也稱其為“峴山庵”。傳說“東禪寺”始建于唐高宗咸亨年間,迄今已有1300余年的歷史,然因資料不足,難以佐證。1935年版《南昌縣志》記載“峴山庵”為明代始建。“東禪寺”屢經興廢,最后一次廢于“文革”期間!拔母铩焙笃冢颂帪椤澳喜h療養(yǎng)院”所在地。后療養(yǎng)院撤出,該處重新成為宗教場所!皪s山庵”僅存清乾隆帝親筆御書“峴山禪林”石匾一塊嵌于山門的門楣之上,現所有建筑均為近數十年所建。“峴
時代:明類型:古建筑地址:南昌縣幽蘭鎮(zhèn)(原渡頭鄉(xiāng))羅舍下魏自然村簡介:古住址石牌坊位于幽蘭鎮(zhèn)(原渡頭鄉(xiāng))羅舍下魏村中部,座北朝南(355°)。石牌坊為左右對稱的三披垛兩層樓閣式建筑,四柱三間,內連坊宅。該古住址石牌坊為典型的明末風格,是研究南昌地區(qū)的牌坊建筑和石雕藝術的寶貴的實物資料。
時代:清類型:古建筑簡介:貞節(jié)牌坊位于幽蘭鎮(zhèn)牌坊村中部,座北朝南(345?)。“貞節(jié)牌坊”實際上是一棟清中晚期木構建筑的石刻門(牌)坊!柏懝(jié)牌坊”為左右對稱五披垛的三層樓閣式,四柱三間,后連坊宅。四柱均為方形(磨角)紅砂巖,柱下墊有雕花石礎。四柱間均置三層紅砂巖石坊,石坊上雕刻人物、花卉、動物或幾何圖案。兩中柱間另筑紅砂巖門框,門框上部左右各置雀替,下部設門坎。中柱與邊柱中間均砌青灰色磚,其砌磚中部有紅砂巖雕刻的菱形圖案,砌磚下部為紅砂巖石塊。該牌坊及木構建筑是研究南昌地區(qū)的牌坊建筑、石雕藝術和清代木構建筑的寶貴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