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免费在线播放,免费αv在线看,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国产网址你懂的

        1.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江蘇省 > 常州市 > 天寧區(qū) > 天寧街道

          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文化旅游景點

          [移動版]

          紅梅公園

          紅梅公園位于常州城區(qū)中心,占地37.44公頃,1959年8月,以天寧林園為基礎,征用含文筆塔、紅梅閣等古跡在內(nèi)的紅梅鄉(xiāng)4個生產(chǎn)隊近500畝菜地進行擴建,定名為紅梅公園,翌年7月,正式對游客開放。如今的紅梅公園,林木蔥蘢,花開四季,可謂“入目皆花影,處處盡芳菲”。人文景觀豐富,娛樂項目眾多,服務設施齊全,是常州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集游覽、觀賞、娛樂和食宿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每年接待中外游客達200余萬人次。公園人文景觀豐富。有“擬仙都之仿佛”的紅梅閣,重檐飛甍,相傳道教南派始祖紫陽真人張伯端曾在此-著書,有“悟真篇”一卷行世;辟有常州歷史名人陳列館,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常州2500多年歷史長河中涌現(xiàn)出來的44位有代表性的名士偉人;閣西側(cè)的

          道臺府(將軍樓)

          道臺府(將軍樓)位于常州市區(qū)前后北岸歷史文化街區(qū)東首,原縣學街5-5(原13-1)號。2008年2月,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道臺府最初為清順治、康熙年間副都御使徐元珙宅邸。道光年間徐氏后裔為道臺,并建造府第,故稱道臺府。后房屋易主,清末被售與清光緒浙江兵備道惲祖貽,民國年間其孫惲公樾(安慶知府惲毓齡之子)又將其售與蔣超雄。蔣曾任國民黨浙江省軍管區(qū)副司令兼浙東師管區(qū)司令,中將軍銜,故又稱將軍樓。道臺府為晚清建筑,硬山式磚木結(jié)構(gòu),主建筑坐北朝南,建在一條中軸線上,現(xiàn)存磚木結(jié)構(gòu)清代建筑正屋三進及一些附屬建筑。樓后(北向)曾建有大花園,種植名貴花木。徐元珙,字輯五,江蘇武進人,清朝官吏。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授刑部主事

          黃仲則故居

          清乾隆年間著名詩人黃仲則故居兩當軒在常州市神仙觀弄29—33號,F(xiàn)存建筑為黃仲則祖上所遺,是黃氏后裔分住的建于明清時期的建筑群。原占地約7畝,南臨白云溪,東、北均以神仙觀弄為界,西鄰民居,為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黃仲則所居兩當軒位于黃氏建筑群南首,為一封閉式四合院,其西廂房即詩人當年“沉酣經(jīng)籍,融液子史,咳唾珠玉”的書齋兩當軒。關于“兩當軒”的出處有多種說法,提的較多的是《史通·隱晦篇》中“以兩當一”,大致是說,有的文章言簡意賅,如同用兵,可以一當百,有的文章思路不清,用詞啰嗦,如“售鐵錢者,以兩當一”才賣得出去。不過常州文化名人羊牧之先生認為實則因黃仲則家貧,無書房,這西廂房既當書房,復當臥室,故名“兩當”。黃景仁,字仲則,是清代中

          孫家庵

          孫家庵位于天寧街道南城腳社區(qū)南園19號、常州市第一中學西側(cè),又名凈觀禪院,原為明代禮部尚書孫慎行在明萬歷年間為其妹出家而建,歷代皆有重修。清代咸豐年間毀于兵燹,光緒十九年由孫氏女孫妙行重建。孫家庵在常州庵堂中首屈一指,數(shù)百年來一直有常州“尼眾叢林”之稱。文革時期,孫家庵遭到嚴重破壞。十年--結(jié)束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實,1980年被省政府批準為江蘇省對外開放的三座尼庵之一。住持傳怡法師(1909~1987)將寺院修葺,塑造佛像,招收年青比丘尼,修持佛法。她德高望重,曾被選為市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1985年孫家庵新建客堂、宿舍樓等,基本恢復原貌。傳怡法師圓寂后,由松純大和尚推薦德華法師任住持,宏能法師任監(jiān)院。孫家庵第一進進深4.8米,面寬

          管干貞故居

          管干貞故居位于常州市延陵西路前北岸。1995年4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管干貞故居原是管干貞六世祖明崇禎元年(1628)探花管紹寧的“探花第”。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故居南臨顧塘河、北瀕白云古渡、西鄰蘇軾藤花舊館和呂宮狀元府、東銜趙翼及楊廷鑒宅。大門設在整個宅第的東南面,門檐高聳,兩側(cè)磚門柱守望,石框大門外有兩級石階及坡石。據(jù)史料記載,故居在清代有南北縱向八進,偏宅數(shù)進。民國初年,北面三進中的兩進平房一進樓房被焚于一旦,但仍存有中軸線主宅五進與后廳西側(cè)偏宅三進。管紹寧字幼承,一字謐如,號誠齋,明崇禎元年(1628)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崇禎年間,管紹寧先是升任少詹事,后任南京國子監(jiān)司業(yè)。崇禎帝吊死煤山后,福王在南都監(jiān)國。管

          唐荊川宅

          唐荊川宅唐荊川原名順之,明代杰出的文學家、心學學者、抗倭英雄,常州文脈的杰出繼承和發(fā)揚者。唐荊川宅松健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建筑群坐北朝南,分為東、西兩路,總建筑面積約1679平方米:東路設三個院落,西路現(xiàn)為四進,具有較高歷史價值。2014年,松健堂實施了整體修繕,修繕內(nèi)容包括:屋面修補、院落建筑恢復,保存歷史痕跡,解除存在的安全隱患、恢復原有形制,目前修繕已基本完成。唐荊川宅分布于常州市青果巷,是建于明代萬歷年以前,有八桂、貞和、易書、筠星、四并、復始、松健、禮和等八堂,號稱“唐氏八宅”,F(xiàn)存貞和、八桂、筠星、松健、禮和等五宅,1982年3月25日,唐荊川宅被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貞和堂位于青果巷86號,八桂堂位于82-

          紅梅閣

          紅梅閣位于常州市紅梅公園內(nèi)。建于北宋年間,后遭兵火,元代元貞元年(1295年)重建,改為飛霞樓,明代恢復紅梅閣名稱,現(xiàn)存紅梅閣是清代重建的。在常州市區(qū)紅梅公園東南隅。唐末屬水田寺,后歸薦福寺,傳為北宋道教南宗始祖紫陽真人張伯端著經(jīng)處,隸天經(jīng)觀,南宋末毀于戰(zhàn)亂,元代重建道觀,元貞元年(1296)改名玄妙觀,并建飛霞樓于觀之東北。元末飛霞樓毀,明代在樓舊址建紅梅閣。歷經(jīng)興廢,最后一次毀于太平天國時期,F(xiàn)存建筑為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重建。閣為木制,上下兩層,斗拱翹角,結(jié)構(gòu)精巧,造型壯麗。四周廣植紅梅。每當冬末春初,梅蕾獨放,燦如煙霞。該閣建于2米高之土臺上,磚木結(jié)構(gòu),重檐歇山頂,下有回廊,斗拱翹角,氣勢壯觀。閣高17米,分上下兩層,

          靈官廟弄洪宅

          靈官廟弄洪宅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椿桂坊社區(qū)靈官廟弄1號,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的傳統(tǒng)民居,建造于民國。靈官廟弄洪宅存房屋一進,保存一般,現(xiàn)由靈官廟弄洪宅后人使人,隸屬天寧區(qū)天寧街道,房屋建造于民國期間,坐北朝南,兩層民國樓2開間,面寬5.6米,進深7.9米,后檐高7米,脊高8.5米,觀音兜保存完好,民國式長窗保存完好,有雕刻花紋。在靈官廟弄洪宅東南角位置測得GPS坐標為:北緯31°46′27.4″,東經(jīng)119°57′39.7″,海拔高度-6.7米。常州境內(nèi)寺廟觀庵較多,諸如大廟弄、清涼路、靈官廟弄、藥王廟弄、天王堂弄……靈官廟弄洪宅所在的靈官廟弄因此處有一座叫靈官廟的道觀而得名,靈官是道教最崇奉的-尊神。道教有五百靈官的說

          青果巷52弄9號汪宅

          青果巷汪宅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青果巷52弄9號,始建于清代,汪宅坐北朝南,為古建筑的宅第民居,保存一般,現(xiàn)仍使用中,隸屬古村社區(qū),第一進為單層三開間,面寬11.1米,進深6米,前檐高3.45米,脊高4.6米。第一、二進天井進深3.2米,面寬11.1米。第二進為單層三開間,面寬3.3米,進深7.5米,前檐高3.4米,脊高4.8米,兩側(cè)有廂房。在房屋天井中心測得GPS坐標為:北緯31°46′27.8″,東經(jīng)119°57′17.7″,海拔高度-24.7米。2012年,常州市政府正式-青果巷歷史文化修復工程。青果巷52弄也在這一修復項目中。青果巷52弄,曾名為“三錫堂”,是一處前后七進的官宦宅邸,房屋、院落、古井、假山錯落有致,

          松筠小筑

          松筠小筑為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由工商業(yè)家胡芹生建造,坐南朝北,內(nèi)有庭院、四面廳及西式青磚假三樓等建筑,“松筠小筑”四字為沙彥書,舊有唐駝書“賜谷堂”匾及鄭孝胥、莊蘊寬等人書寫的楹聯(lián)。門前有太湖石,東大門有磚雕門樓、門墩石、半亭等。松筠小筑內(nèi)原有珍貴石碑10多方。它是典型的民國建筑代表之一,2008年2月26日松筠小筑被市政府公布為市文保單位。主體建筑是兩層假三樓青磚樓房。有漢白玉石碑、照壁;有漢白玉石臺一張,邊長0.82米,厚0.13米,石臺高0.73米,有精美石凳4張,上面有云紋和蝙蝠,另有鼓形石墩18個,有門墩石一對,凳面直徑0.23米,有漢白玉金魚缸一個,長1.28米,寬0.8米,高0.7米,石刻圖案精美,另有青石大魚缺

          史良故居

          史良故居位于和平南路143號,史良,女,抗日救國會七君子之一。解放后任-部長、全國婦聯(lián)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等職。故居現(xiàn)為市文物保護單位。佇立在和平南路這庭院的天井里,看著這座老房子,就想到史良的童年,仿佛看到她夜晚溫習功課的燈光,看到她從這里走出去讀政法大學的身影……,這座老房子的一磚一瓦、一柱一梁都曾經(jīng)呵護過史良的成長,F(xiàn)今看到這座故居多年沒有修葺,至今還擠居著幾戶居民,家具雜物擠滿了空間。我曾想,常州這座人文薈萃的古城,是因為出了瞿秋白、張?zhí)、惲代英包括史良這些人物,才顯出她的歷史價值和燦爛光輝,現(xiàn)在常州出生的0領導人的故居大都修茸一新,并作為旅游景點對外開放,而作為中國0的親密友人,為革命作出非凡貢獻

          常州廣濟橋

          廣濟橋位于常州市東坡公園御碼頭和半月島之間的大運河上。俗名“西倉橋”。據(jù)光緒《武進陽湖縣志》載,該橋始建于明代正統(tǒng)十二年(1447),由江南巡撫周忱倡建,距今已有560年歷史。西倉是常州府武進縣漕糧儲存地,每年新糧離田、賦稅上征,四鄉(xiāng)農(nóng)民紛紛來到此地完糧納稅。起先是一座木橋,方便南北鄉(xiāng)民和客商往來,后稱為交通要道,由于河闊行人較多,于是又改成三孔石拱橋。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由南京兵部尚書、應天巡撫王恕,常州知府孫仁倡議改建為三孔石拱橋,廣濟橋系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式鑲邊三孔連拱橋,原南北走向。1986年,因拓寬運河之故,該橋移建于此。移建后的廣濟橋為三孔石拱橋成東西走向,外形基本不變,橋面兩側(cè)仍是厚重素面石欄板,橋頂兩側(cè)嵌置柱頭浮雕

          太平興國石經(jīng)幢

          太平興國石經(jīng)幢為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太平興國禪寺附屬建筑,太平興國禪寺,為南朝齊建元年齊高祖簫道城所創(chuàng)建。初名建元寺。宋太平興國年間(976年—984年),改名太平興國禪寺,并置石經(jīng)幢兩座于山門兩側(cè)。1950年土地改革以后,寺院房屋大部分為武進縣人民法院及看守所使用,寺中僅存的一些佛像,也在“文革”時期北搗毀。兩座石經(jīng)幢,一座于20世紀50年代被人砸毀,現(xiàn)僅存一座。1964年被常州市人民委員會公布為常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宋太平興國石經(jīng)幢位于常州市延陵東路太平橋北逸,為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遺物。經(jīng)幢的束腰須彌基座,用三塊八角形檐石分層,上層八角形束腰座體每面刻壺門佛像,

          延陵中路周宅

          延陵中路周宅位于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兆豐社區(qū)延陵中路200號、202號,房屋造于上世紀三十年代,坐北朝南,硬山式磚木結(jié)構(gòu),存房屋兩進,均兩層兩開間。第一進進深5.7米,面寬5米,檐高6.4米,挑廊高0.75米;第一進前有小院,第二進面寬6米,進深8.1米,檐高5.9米,挑廊0.75米,樓上有走廊及圍欄,欄板下部有雕花板,雕刻纏枝花卉,較為精美;第一、二進間天井進深3.75米(含挑廊),一二進間兩層有走廊連結(jié),寬0.75米。天井內(nèi)有轉(zhuǎn)角木質(zhì)樓梯上二樓,保存一般,現(xiàn)仍使用。房屋建筑的觀音兜風火墻為典型常州風格,內(nèi)部的雕花木刻、木梯扶手都為民國風格。

          常州劉國鈞故居

          劉國鈞故居在青果巷82~84號。劉國鈞(1887~1978),靖江人,定居常州,現(xiàn)代著名愛國實業(yè)家、文物收藏家。故居原為“唐氏八宅”中八桂堂舊址,共有門屋、大廳、客堂、經(jīng)樓(天香樓)四進,均硬山造木結(jié)構(gòu)。大廳面闊3間,明間寬3.75米,進深8檁,后有翻軒。三進寬度與大廳相同,進深9檁,左右通道有磚雕門框。兩側(cè)有走廊貫穿前后,每進隔有天井,植以桂花。全宅以垣墻圍成院落。三進假山后即經(jīng)樓(天香樓),上下各3間。1987年12月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常州文筆塔

          文筆塔位于紅梅公園南端。始建于南齊建元年間(480-482年)。原為太平寺附屬建筑太平講寺塔,迄今已有1500余年歷史。宋代詩人楊萬里有“太平古寺劫灰余,夕陽惟照一塔孤“句。相傳每當塔頂有祥光騰現(xiàn),常州地區(qū)必有文人中狀元,為常州人文薈萃的象征塔高48.38米,磚木結(jié)構(gòu),7級8面,中有旋梯,登塔遠眺,令人賞心悅目。塔東區(qū)以硯池為中心,四周有墨香榭、碑廊、文筆樓、文思橋、夢筆軒、夕佳亭、待月亭、星聚橋、塔碑和牡丹臺等建筑,形成眾星捧月之勢。塔西區(qū)以塔影池為中心,圍以觀賞文筆倒影的塔影山房、象征“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的知音舫、紀念常州最早的開拓者季札的季子亭。展示抗元高僧萬安和莫謙之的袈裟塔等建筑景物,幽雅別致,令人陶醉。塔北區(qū)是筆架山等

          惲代英住地

          惲代英住地坐西朝東,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局前街社區(qū)晉陵中路500號存二進房屋,硬山磚木結(jié)構(gòu)。第一進單層三開間,面寬11.7米,進深7.5米,;第一、二進天井面寬11.7米,進深4.5米;第二進兩層三開間,天井內(nèi)有一對保存較好的門枕石,面寬11.7米,底層進深7.2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惲代英姑父汪仲涵一家曾賃居于此,八十年代被市文管、規(guī)劃部門列為常州市文物控制單位。惲代英同志祖籍江蘇常州,生于湖北武昌。惲代英在江蘇從事革命活動期間,由滬赴寧途中,順道回故鄉(xiāng)一行,探望姑父姑母,暢敘親情。2015年年初,在常州市委、市政府的有力部署下,由市文廣新局負責落實的惲代英住地修繕陳展工程正式展開,并于8月12日惲代英同志誕辰120周年之際順利

          靈官廟弄郭宅

          靈官廟弄郭宅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椿桂坊社區(qū)靈官廟弄10-12號,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的傳統(tǒng)民居,建造于1936年,靈官廟弄郭宅存房屋2進,保存較好,現(xiàn)由其后人使用,隸屬椿桂坊社區(qū),靈官廟弄郭宅為大光明電影院老板郭啟瑞宅第,房屋約造于1936年,坐北朝南,存兩進青磚西洋式建筑,四坡頂,第一進單層五開間,面寬21米,進深10.2米,含南走廊1.8米;第二進單層五開間,面寬14米,進深3.85米,廊寬3.85米,第一、二進間天井面寬21米,進深15.9米,第二進后有小園,進深2米;第一進東園東西寬9.9米,南北長10.3米。北、南有大天井,南天井進深5米,北天井進深12米,檐高4.1米。在靈官廟弄郭宅中心點位置測得GPS坐標為

          青果巷蔣氏宗祠

          蔣氏宗祠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青果巷62號蔣氏宗祠,建于清代,為古建筑的壇廟祠堂,房屬保存一般,現(xiàn)仍使用,為居住場所,隸屬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房屋坐北朝南,屋脊高敞,宗祠存房屋四進院落,第一進單層四開間,面寬15.3米,進深7.2米,后檐高3.8米,脊高5.8米。第一進西邊兩間已改建為現(xiàn)代樓房。一、二進間天井進深3.8米。第二進單層,前檐高4.4米,走廊1.3米,脊高6.5米,中間二間為廳,有翻軒。中間大廳進深7.4米(不含走廊2.4米),東西廂房進深8.8米(不含挑廊1米)。廂房上方有磚雕,清代屋脊保存完好。二、三進間天井進深6米。第三進單層四開間,面寬14.6米,進深8.2米(不含檐伸出0.5米),后檐高4.3米,

          大圩溝64-66號陳宅

          大圩溝64-66號陳宅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青山社區(qū)大圩溝64、66號,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的傳統(tǒng)民居,陳宅保存一般,現(xiàn)由其后人使用,隸屬天寧街道青山社區(qū),陳宅造于1937年,坐西朝東,磚木結(jié)構(gòu)。陳宅存三進:第一進面寬(一層五開間)17.2米,進深8.6米,天井進深3.3米,檐口3.6米,脊高5.8米,正門有門樓。第二進面寬(一層五開間)17.2米,進深8.7米,天井進深3.3米,檐口3.6米,脊高5.8米,有門樓,有“毛主席萬歲字樣”。第三進面寬(一層五開間)17.2米,進深8.5米,有門樓,檐口3.6米,脊高5.8米。在陳宅東南角位置測得GPS坐標為:北緯31°47′41.9″,東經(jīng)119°57′29.5″,海拔高度8

          老弋橋

          老弋橋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五角場社區(qū)紅梅公園西南角,為古建筑的橋涵碼頭,現(xiàn)由紅梅公園管理處使用,隸屬常州市園林局;云影橋原為天禧橋、弋橋,始建于唐武則天如意年間、北宋天禧年間,故名天禧橋。在橋欄桿上可見刻有“老弋橋”三字,橋欄桿的另一側(cè)有橋的重修碑記。老弋橋為南北跨向,玄武巖石質(zhì),橋中央有螺旋紋龍門石。1986年在廣化街拓寬,由市政府負責,遷移至紅梅公園內(nèi),并更名為云影橋,老弋橋橋面全長15.5米,寬4.9米,橋孔直徑4.4米,橋距水面高2.55米,橋北階全長6.8米,南階全長7米。在老弋橋中心點置測得GPS坐標為:北緯31°46′29.4″,東經(jīng)119°58′12.1″,海拔高21.1米。保存較好,現(xiàn)為紅梅公園一處景致,供游人

          袈裟塔

          袈裟塔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五角場社區(qū)紅梅公園內(nèi),袈裟塔建造于明代,塔高3米,為五層石塔,青石質(zhì)八角形。據(jù)記載,于明代時期,袈裟塔下埋有抗元犧牲之軍民遺骨及破袈裟,抗擊元軍的入侵時,和尚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保一方百姓的平安,拯救民族被外侵者戰(zhàn)火的擄掠,為了紀念殉難的和尚,人們把找到的幾件殘破的袈裟偷偷的埋在護國寺內(nèi)(位于省常中),這個地民取名袈裟墩,又過了二十多年,才在袈裟墩上造了一座莊嚴樸素的袈裟塔。后人之銘曰:“方墳峨峨,累石五層。陵谷已變,袈裟尚稱!薄暗匕慊,氣升日星,千秋萬歲,碧血長凝”。護國寺毀于抗元戰(zhàn)火,元大德年間重建。為南宋末年常州抗元義僧萬安、莫謙之的紀念塔,元書法家薩冰鎮(zhèn)親題忠義山房,1907年廢寺建常州府中學

          太平興國講寺重修之碑

          太平興國講寺重修之碑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五角場社區(qū)紅梅公園東側(cè),隸屬園林局紅梅公園管理處,碑的底座為1.15米×0.48米×0.38米,碑高2.95米,寬0.93米,厚0.18米,碑身長1.85米。碑為明代,保存完好。敘述該寺始建于齊梁高祖,始稱建元寺,俗稱塔下寺,宋太平興國時重建后稱太平興國禪寺,明洪武二十四年改稱太平興國講寺,正統(tǒng)二年重修,內(nèi)容十分翔實。太平寺位于延陵東路天寧寺東側(cè),其創(chuàng)建人是齊高祖蕭道成,創(chuàng)建于南齊建元年間,為常州最古老的寺院之一。據(jù)南宋咸淳《毗陵志》記載:太平寺系南朝齊高帝蕭道成創(chuàng)建于建元年間,初名“建元寺”;唐肅宗乾元年間,寺經(jīng)僧法偁改建后,規(guī)模漸盛。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建元寺改額“太平興國禪寺”。蘇軾來

          錢名山墓

          錢名山墓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解放村委焦家村53號東,錢名山墓建造于1944年,錢名山為江南大儒,興辦教育、熱心常州公益事業(yè)等。錢名山墓存墓碑一塊,碑文為“名山公、費安人之墓”,墓址表面為莊稼地,無封土,有專人守墓,錢名山墓為名人墓,現(xiàn)錢名山墓的棺木已深埋,墓碑保存完好,現(xiàn)占地面積為307平方米,墓地長14米,寬18.8米。錢名山(1875-1944)名振锽,字夢鯨、號謫星,后更號名山,并以號行,晚年又別署藏之、庸人等,世居江蘇常州菱溪,人稱其為江南大儒。錢氏自幼聰穎,十歲即能作詩,十六歲即中秀才,十九歲中舉人,二十九歲成進士。曾授刑部主事,后因服父丁憂,而不求仕進。錢名山的書法初學歐陽詢,繼學顏真卿,并汲取了王右軍、倪元璐的長

          張一飛宅

          張一飛宅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天井巷15號(含13號),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傳統(tǒng)民居,張宅保存較好,現(xiàn)由其后人使用,所有權(quán)屬私人張宅為清式建筑,由張一飛建造,張存房屋兩進,第一進西二間為天井巷13號所有,第一進面寬5開間,面寬19米,進深7.43米,第一、二進間為大天井,進深9.46米,天井面寬17米,第二進面寬19米,第一、二進間東首備弄1.3米,第二進前及天井為青石鋪地,室內(nèi)羅磚保存完整。第一進墻面及室內(nèi)已改裝,但屋架保存。第一進前天井含(天井巷13號)進深5米,第二進進深10米(不含廊)。在張宅第一進、第二進間天井中心位置測得GPS坐標為:北緯31°46′30.8″,東經(jīng)119°57′17.5″,海拔高度1.

          雪洞巷16-18號呂宅

          雪洞巷呂宅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雪洞巷16、18號,為古建筑宅第民居,由呂叔猷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現(xiàn)存三進房屋,硬山造磚木結(jié)構(gòu),現(xiàn)有保存較好的高大的常州式封火墻,現(xiàn)存多進清式建筑、清式門窗、照壁、備弄、古井及毛主席語錄,規(guī)劃局公布為歷史建筑,第一進與雪洞巷16-2號并列,已燒毀。整體房屋保存情況較差,現(xiàn)仍使用,隸屬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房屋第一、二進天井(現(xiàn)為第一進)面寬單層五開間,面寬19米,進深6.3米,其中西側(cè)2開間已翻建,中間正廳一間面寬4米。第二進前檐高4.1米,進深7.5米(含前走廊1.2米),后檐高4.2米,脊高6.9米。東有備弄寬1.2米。第三進(現(xiàn)為第二進)前檐高4米,后檐高3.8米,脊高6.5米。第四

          孫慎行行書碑

          孫慎行書法碑刻共兩塊,一塊高2 米,寬1.3 米,原保存在賈家弄唐荊川“大儒祠”內(nèi),20 世紀80 年代因舊城改造搬遷,現(xiàn)位于常州市文物倉庫內(nèi)。另一塊高4.4 米,寬1.25 米,原位于關帝廟內(nèi),現(xiàn)置于常州市區(qū)紅梅公園南大門口。孫慎行(1565—1636年),字聞斯,號淇澳,又號玄晏子,常州武進人,是明末著名書法家、東林黨人。其遠祖為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孫武,外祖父為明代著名的抗倭英雄、文學家、書法家唐順之(即唐荊川)。孫慎行自幼受其外祖父影響,勤勉好學,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中進士(探花)。授翰林院編修,累官禮部右侍郎。精研理學,并講學東林書院。天啟元年(1621)任禮部尚書。后為當朝權(quán)貴所忌,故托病辭官。孫慎行、孫星衍(孫慎

          大圩溝60-62號方宅

          方宅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青山社區(qū)大圩溝60、62號,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的傳統(tǒng)民居,方宅保存較好,現(xiàn)由其后人使用,隸屬天寧街道青山社區(qū),方方宅造于1948年(中華民國),方宅坐西朝東,磚木結(jié)構(gòu),有常州風貌的鄉(xiāng)土建筑,存有常州式半矮門,是江南地區(qū)保存較好的優(yōu)秀民國建筑代表作,具有較好的研究和保存價值。方宅現(xiàn)存一進房屋,面寬16.9米,進深8.2米,檐高3.4米,脊高5.2米。在陳宅東南角位置測得GPS坐標為:北緯31°47′42.6″,東經(jīng)119°57′29.7″,海拔高度38米。方宅位于所在的天寧區(qū)是常州重要的文化風景旅游區(qū)和工業(yè)區(qū),青果巷、前后北岸、天寧寺---艤舟亭3個歷史文化保護區(qū)都在其境內(nèi),紅梅公園、東坡公園以其

          前北岸湯宅

          前北岸湯宅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后北岸社區(qū)前北岸73、74、75、76號、后北岸63號,為古建筑的宅第民居,湯宅保存情況一般,現(xiàn)由其后人使用中,隸屬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后北岸社區(qū),湯宅坐北朝南,硬山磚木結(jié)構(gòu),共三進五開間。第一進面寬17米,進深8米(不含廊1米),檐高3.96米,脊高5.2米。正廳面寬3.3米,次間也為3.3米。第二進有廊,天井進深4.9米。二、三進間東進深10.7米,西進深12.5米,面寬20米,青石鋪地。天井東廂房坐東朝西,為三開間,進深6.41米,面寬9.48米。第三進面寬9間,面寬34米,檐高3.4米,脊高5米。正廳寬3.8米,進深7.8米。第二節(jié)西首三開間,進深9米,面寬7.7米,前檐3.76米,脊高5.1米,

          鶴園路民宅

          鶴園路民宅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斜橋巷社區(qū)鶴園路22號,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的傳統(tǒng)民居,建造于民國。鶴園弄22號民宅是一幢民國早期的中西合璧兩層樓磚木結(jié)構(gòu)的房屋,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8楹5開間,占地面積近200平方米。該樓屋頂開有3個老虎窗,整座建筑配置西式長窗,雕花門窗以及觀音兜。該樓據(jù)傳為莊星年設計,最初的房主已說不清,民國年間為國民黨將領潘毅所有。新中國成立后,這里是天寧區(qū)政府機關用房,F(xiàn)為一間茶樓的所在地,F(xiàn)存大樓一座,保存較好,民國大樓是常州優(yōu)秀民國早期建筑建于民國早期,中西合璧,有西洋風格,現(xiàn)已改建,但風貌猶存。面寬18.3米(二層五開間),進深11.7米,檐高7.5米。在鶴園路民宅東南角位置測得GPS坐標

          麻石雙坡老碼頭

          麻石雙坡老碼頭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陶沙巷社區(qū)東下塘33號前,為古建筑橋涵碼頭,建造于清代,碼頭保存情況較差,附近居民仍在使用,隸屬于天寧區(qū)天寧街道。麻石雙坡水碼頭呈東西向,頂部平臺長1.6米,平臺離水面高程1.55米,碼頭麻石寬1.4米。呈雙坡,每坡各有11級臺階(水面上能見部分)。東側(cè)斜坡長3.3米,西側(cè)斜坡長3米。在碼頭平臺中心測得GPS坐標為:北緯31°46′25.2″,東經(jīng)119°57′19″,海拔高度9.2米。常州到底有過多少碼頭,已經(jīng)無法統(tǒng)計,但迄今常州仍有2000多座橋,有橋就0-頭,說碼頭有成千上萬座,并不夸張。這些碼頭在城市的經(jīng)濟與生活中,又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幫國家運糧食的漕運碼頭,有承擔城鄉(xiāng)交通客運的輪

          屠元博紀念碑

          屠元博紀念碑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省常中1、2號樓之間水池,為燭臺形金山石石塔,高約3米,塔身為單尖柱狀,四棱,每面均陰刻“屠元博先生之紀念塔”。紀念塔建于屠元博逝世之年,即民國八年(1919年)。1979年省常中于“科學館”前重建,借以紀念屠元博建校的功績。2007年省常中建校--時移至今址。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屠寬(1880-1918年),字元博,以字行,常州人,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屠寄之長子。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屠元博應家鄉(xiāng)之邀,出任常州府中學堂監(jiān)督(校長)。時年28歲,風華正茂。他到常州府中學堂走馬上任,就認識到這是他開展秘密反清革命工作的好機會、好地方。他在負責學校領導工作的同時,就

          天井巷元井

          天井巷元井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天井巷21號前,天井巷元井,又名“天井”,因天井位于常州青果巷東段天井巷北端臨近古村處,因巷內(nèi)有元代所鑿“天井”,此巷因此而得名。該井為常州現(xiàn)存最早的古井,鑿于元代,現(xiàn)已不用。外徑0.65米,內(nèi)徑0.35米,高0.20米,青石質(zhì)。2003年調(diào)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控制單位。“天井”井欄石用青石鑿成,井壁以青磚,至今仍汲取此井之水洗用。據(jù)常州方志記載,此井系元代邑人趙云卿所開鑿。趙精于地理,能知水源,經(jīng)他選址開鑿的井能長年不干涸,雖大旱之年水源枯竭,而此井涓涓不竭,被譽為“天井”。天井巷南起青果巷,北臨古村,全長176米。因元代時由趙元卿在其北首挖出一口永不干涸的井——天井而得名,至今已有600

          天寧街道蔣氏宗祠

          蔣氏宗祠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青果巷62號蔣氏宗祠,建于清代,為古建筑的壇廟祠堂,房屬保存一般,現(xiàn)仍使用,為居住場所,隸屬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房屋坐北朝南,屋脊高敞,宗祠存房屋四進院落,第一進單層四開間,面寬15.3米,進深7.2米,后檐高3.8米,脊高5.8米。第一進西邊兩間已改建為現(xiàn)代樓房。一、二進間天井進深3.8米。第二進單層,前檐高4.4米,走廊1.3米,脊高6.5米,中間二間為廳,有翻軒。中間大廳進深7.4米(不含走廊2.4米),東西廂房進深8.8米(不含挑廊1米)。廂房上方有磚雕,清代屋脊保存完好。二、三進間天井進深6米。第三進單層四開間,面寬14.6米,進深8.2米(不含檐伸出0.5米),后檐高4.3米,

          青果巷149-155號談宅

          青果巷談宅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青果巷149-155號,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的傳統(tǒng)民居,建于清代,存有房屋四進,備弄一條,精美清式找窗,談宅保存情況較差,現(xiàn)仍使用,隸屬古村社區(qū)。談宅坐南朝北,談氏在清代買下,共兩段。西段青果巷153-155號,存兩進,第一進單層四開間及二備弄面寬20.2米,進深6.3米,前檐高2.7米,后檐高3米,脊高4.5米。一、二進天井進深4.1米,弄堂寬1.8米。第二進進深7.8米,檐高3米,后檐高3.3米,脊高4.8米,清式長窗保存較好。東段青果巷149-151號,存四進,第一進單層二開間,面寬7.3米,進深5.7米,前檐高2.8米。一、二進天井進深2.5米。第二進進深6.9米,前檐高3米

          青果巷52弄六角井

          青果巷52弄六角井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青果巷52弄27號南,存古井一口,為古建筑的池塘井泉,建于清代,黃石質(zhì)(金山石質(zhì)),正六邊形,六角井保存情況一般,但井欄圈保存較好,現(xiàn)仍由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青果巷居民附近居民使用,六角井井圈外徑0.46米,高0.32米,邊長0.26米,占地面積約為0.5平方米,六角井西為52弄24號汪慎安醫(yī)生宅。在六角井西側(cè)測得GPS坐標為:北緯31°46′28.9″,東經(jīng)119°57′18.9″,海拔高度3.2米。

          進士坊殘件

          進士坊殘件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青果巷68弄、青果巷113號前,建于清代,進士坊石柱為正四方麻石柱,高4.6米,四柱形邊長0.64米,原為董氏進士坊殘件,青石支撐甲桿石還存在。董氏后人特意為這些取得功名者建造了紀念性建筑進士坊,在這座進士坊上鐫刻著到光緒二十九年為止董氏22位進士獲得者的名字,他們在求仕途中,十分刻苦,不少故事非常感人。第九世的董紹,從小就勤奮讀書,常常讀到深夜,甚至通宵達旦。他父親怕他用功過度影響身體,十分心疼,強令他睡覺。他卻把蠟燭偷偷藏在甓中,不讓父親看見,等到夜深人靜,父親入睡后,他馬上起來挑燈夜讀。董紹在明正德年間中舉后,卻“三試禮闈不第”,直到10年后才中進士,當上了江西新昌縣知縣。在董氏后人中

          會元坊殘件

          會元坊殘件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青果巷86號貞和堂南,為古建筑的牌坊影壁,建造于明代,隸屬天天寧區(qū)天寧街道,保存情況一般。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各省舉人到京會考,得第一名者為會元;通過最后一級考試殿試者為進士。唐荊川得會試第一,地方立“會元坊”。現(xiàn)會元坊和進士坊僅存殘件。唐荊川會元坊石柱殘件為四柱形牌坊石柱會元坊殘件,材質(zhì)為麻石質(zhì),元坊高4.5米,邊長0.55米,占地面積約0.3平方米,為唐荊川參加明嘉靖年間會試取得第一名(會元)而建之坊。唐荊川(1507-1560),名順之,字應德,號荊川,以號行。明嘉靖八年(1529)會試第一,入翰林院任編修,庶吉士調(diào)任兵部主事。文武雙全,為古文唐宋派代表,與王慎中、歸有光合稱“嘉靖三大

          幸福樓

          幸福樓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晉陵中路365號南常州大酒店3號樓,建筑面積為300平方米,該樓坐北朝南,造于1947年,是民族實業(yè)家沈惟賢造,與青果巷27號沈宅房主為兄弟,建造年代也僅相近,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名人故、舊居,兩層檐高8米,青磚,四坡頂,原為常州交際處。上世紀80年代曾為常州國家安全局,保存一般,現(xiàn)由常州大酒店在使用,錄屬中天集團管理,主要用于辦公場所,在東北角沿的GPS座標為:北緯31°46′44.4″,東經(jīng)119°57′20.2″,海拔高度-7.3米。沈惟賢是常州工商界知名人士,與姚伯方等也有諸多往來。

          高家弄楊宅

          高家弄楊宅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兆豐社區(qū)高家弄28號,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的傳統(tǒng)民居,建造于民國。房屋一進,保存一般,現(xiàn)由其后人使用,隸屬天寧街道兆豐社區(qū),房子造于1945年前后,典型的常州鄉(xiāng)土建筑,坐北朝南,兩層一開間,進深8.7米,面寬4.1米,前檐高5.1米,脊高6.3米。建筑形制較為考究,門樓高聳,外開八字形,門樓頂端兩側(cè)有云雷紋裝飾,與屋頂兩端相呼應,二樓正面木質(zhì)門窗保存較好,山墻上已經(jīng)封堵,但窗框形制仍可辨。在高家弄楊宅房屋北位置測得GPS坐標為:北緯31°45′44.8″,東經(jīng)119°59′16.1″,海拔高度4米。高家弄楊宅所在的高家弄南街延陵東路,北近青龍港,全長402米,弄寬1.5米,弄堂里住戶多姓高,

          呂景端宅

          呂景端宅坐北朝南,其為舉人,清朝內(nèi)閣中書,參與編《常州先哲叢書》,第四進據(jù)傳為吳祖光祖父租住。第一進,有石庫門,單層4開間,面寬16.8米,進深3.3米,檐高3.5米,脊高5.1米。第二進前天井有青石條鋪成,面寬16.8米,進深4.2米。第二進南有兩個老虎窗,單層4開間,面寬16.8米,進深10米,前檐高3.5米,脊高5.8米。第三進凹字形轉(zhuǎn)接樓(兩層),開口朝南,二層4開間,東側(cè)面寬10.8米,進深20米(不含二層內(nèi)挑廊0.8米),脊高6.8米,北側(cè)面寬7.8米,進深10米,后檐高5.1米,脊高7.5米。第三進前天井種有百年石榴樹,面寬17.8米,進深12.6米。第四進間有圍墻,高2.8米,為單層凹字形,開口朝南,面寬17.2米,

          青果巷27號沈宅

          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因方言口音相近,被登記為青果巷27號孫宅,后經(jīng)核對,確認并更改為青果巷27號沈宅。該宅與另一處常州市歷史建筑幸福樓的主人為兄弟,建造年代也僅相隔一年。沈宅坐南朝北,石庫門兩側(cè)門聯(lián)為金色文革時期口號,“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澤東思想”,較有特色,現(xiàn)今已經(jīng)較為少見,但保存狀況不佳,下半部部分字已經(jīng)較為模糊。沈宅建于1947年,第一進單層三開間,青磚,面寬3.6米,進深4.4米,西有一個走廊,進深1米。二進前天井面寬3.6米,進深4.4米。第二進單層(局部兩層)三開間,,面寬11.3米,進深7米,前檐高4.5米,后檐高3.5米,脊高4.6米。天井較為寬闊,種植綠植,環(huán)境優(yōu)美,建筑民國門窗保存較好。目前已經(jīng)掛牌保

          博愛路青磚樓

          博愛路青磚樓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博愛路社區(qū)博愛路100號,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的傳統(tǒng)民居,建造于民國,博愛路青磚存房屋1進,青磚房保存一般,現(xiàn)仍使用,隸屬天寧街道,青磚房坐北朝南,南房兩層13開間,面寬44.64米,進深8.9米,檐高6.1米,脊高8.7米,底層有走廊寬1.5米;北房為單層10開間,青磚紅瓦,面寬34米,進深9米,檐口3.7米,脊高6.3米,走廊寬1.5米。在博愛路青磚樓西北角位置測得GPS坐標為:北緯31°47′12.8″,東經(jīng)119°57′26.9″,海拔高度13.9米。博愛路位于原博愛門內(nèi)外,民國20年(1931)位溝通東西橫街,外子城開辟了一個新的大門,取孫中山先生“平等、自由、博愛”的思想理念,

          青果巷22號潘宅

          潘宅位于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青果巷22號,為古建筑的宅第民居,保存一般,現(xiàn)由潘氏后人使用,隸屬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潘氏上代為清代官員,房屋建于清代,潘宅存房屋兩進,一個門樓,大門為門樓,檐高3.33米,坐北朝南,F(xiàn)在存有古井一口(井欄已為水泥做),第一進前天井進深14.5米,第一進為石庫門,有門樓,第一進大廳單層三開間,面寬12.6米,東西各有廂房一間,面寬3.6米,前檐3.3米,脊高6米,后檐3.9米。青磚保存好(地鋪),有三級石臺階,進深11.6米(含走廊1米)。門樓至第一進間天井進深5.8米,正廳前門樓高3.8米,八字形,有石門 洞一對,有三級臺階,花紋保留部分。一、二進間天井進深6米,有桂花樹一顆,枇杷樹一棵,第二

          大圩溝59號民宅

          大圩溝民宅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青山社區(qū)大圩溝59號,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的傳統(tǒng)民居,59號民宅保存較好,方宅現(xiàn)存一進房屋,現(xiàn)由其后人使用,隸屬天寧街道青山社區(qū),59號民宅坐北朝南,造于上世紀50年代,方宅現(xiàn)存一進房屋,民宅面寬7.2米,進深8.4米,脊高6.8米,前檐高5米,后檐高4.8米,挑廊0.6米。在59號民宅西南角位置測得GPS坐標為:北緯31°47′44.4″,東經(jīng)119°57′30.8″,海拔高度-50.2米。59號民宅所在的天寧區(qū)是常州重要的文化風景旅游區(qū)和工業(yè)區(qū),青果巷、前后北岸、天寧寺---艤舟亭3個歷史文化保護區(qū)都在其境內(nèi),紅梅公園、東坡公園以其秀麗的風景聞名于世,蘇東坡在這里逝世,天寧寺、清涼寺為我

          天井巷12弄圓井

          天井巷12弄圓井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天井巷12弄12號前,建于清代,為古建筑的池塘古泉,井圈外徑0.51米,內(nèi)徑0.33米,高0.45米,青石質(zhì),保存較好,仍在使用,現(xiàn)由周邊居民在使用,隸屬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

          青果巷44-5號八角井

          青果巷44-5號八角井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青果巷44-5號,建于清代,正八邊形,邊長0.21米,高0.33米,內(nèi)徑約0.30米,青石質(zhì)。因附近居民生產(chǎn)生活活動、自然腐蝕和不合理利用造成損毀,保存情況較差,上覆蓋雜物,現(xiàn)已不用。

          青果巷52弄圓井

          青果巷52弄圓井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青果巷52弄10號南,存井一口,圓井建于清代,材質(zhì)為青石質(zhì),為古建筑池塘井泉,古井保存情況較好,現(xiàn)由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青果巷52弄居民使用中。

          青果巷44-2號徐宅

          青果巷44-2號徐宅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青果巷44-2號,屬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的傳統(tǒng)民居,隸屬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民居建于中華民國,坐北朝南,文化常州人家,房屋建于民國初期,存回字型樓,與青果巷46號為一體。存房屋2進、灶臺、洋井一口。居民門廳進深2.4米,有中西合璧,雕刻精美,天井進深3.7米,第一進主宅進深7.8米,不含走廊1米,天井面寬5米(不含東西走廊各1米),天井巨大青石。東為走廊,西為樓梯間,為徽派建筑,三面為二層樓,中為大天井,檐口6.3米,總面寬9米,第二進進深為7.8米。灶臺為常州保存最好,另外還存有一洋井。在房屋天井測得GPS坐標為:北緯31°46′27.2″,東經(jīng)119°57′17.1″

          董氏宗祠及舊居

          董氏宗祠及舊居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青果巷111號、113號,為古建筑壇廟祠堂,建造于清代,房屋存一進,且保存情況較差,現(xiàn)仍由董氏后人在使用,隸屬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董氏宗祠及舊居坐南朝北,硬山式磚木結(jié)構(gòu),原有三進,現(xiàn)存一進,后二進到河邊已拆毀重建。單層七開間,面寬23.9米,進深5.7米,前檐高2.6米,后檐高3.2米,脊高4.2米。其中兩側(cè)三開間面寬9米,為祠堂第一進(青果巷113號)。董氏宗祠原來從青果巷南側(cè)113號一直到老運河(史稱前河)北岸,祠堂西是115弄,祠堂原有多進,還有一個大花園。但今天僅存清式五開間老屋一進,許多房屋多已出售或成為公房而被改建,早已面目全非。在青果巷諸多世家大族之中,以唐、董兩家最為

          雪洞巷16-2號呂宅

          雪洞巷呂宅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雪洞巷16-2號,建于明代,呂宅坐北朝南,硬山式磚木結(jié)構(gòu),存房屋一進,保存情況一般,今仍使用,隸屬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呂宅單層三開間,面寬8.8米,進深6米,前檐高3.9米,脊高5.5米。占地面積約為52.8平方米。梁架粗壯,羅磚鋪地。兩進房屋中羅地磚保存較好。天井中有青石板也較完整。屋后西北側(cè)現(xiàn)存高大山墻一面,墻頂端保留有高大封火墻遺物,起伏很具韻律感;東北側(cè)為觀音兜山墻,上方有如意裝飾。呂宅位于的雪洞巷頗有來歷。雪洞巷位于青果巷于西廟溝之間,離天井巷近在咫尺。該處原有唐荊川的舊園,清代文豪錢維喬購得其半,故稱“半園”。傳說園內(nèi)石池繚繞,亭廊舫軒,特別是冬季的假山,月洞積雪,因名為雪洞

          泰興里8號民宅

          泰興里8號民宅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斜橋巷社區(qū)泰興里8號,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的傳統(tǒng)民居,建造于民國,泰興里8號民宅存房屋1進,保存一般,現(xiàn)由其后人在使用,隸屬天寧區(qū)街道。泰興里8號民宅單層帶閣樓,青磚砌墻,坐西朝東,三開間,進深7.8米,面寬8.4米,檐高4.5米,大門為常州式黑色門樓,造于上世紀40年代,約1941年,保持了民國時期的民居風貌,具有常州特色。在泰興里8號民宅中心點位置測得GPS坐標為:北緯31°46′37.4″,東經(jīng)119°57′40.8″,海拔高度57.6米。泰興里徐氏是清代從蘇北泰興遷來常州的,“泰興里”的地名也由此而來。泰興徐氏在離此處東50余米的西獅子巷南首原來還有許多房屋,今天元賓館所在地方,

          雪洞巷14號民宅

          雪洞巷14號民宅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雪洞巷14號,為古建筑的宅第民居,建造于清代,雪洞巷14號民宅存房屋2進,保存較差,由其后人使用,隸屬古村社區(qū),民宅坐北朝南,硬山式磚木結(jié)構(gòu),存兩進房屋,均單層。雪洞巷14號民宅第一進進深6.6米,(含后走廊1.1米),檐高3.8米,脊高5.1米,東西有走廊,東西走廊各寬1米;天井進深5.4米,天井為拼石鋪地;東廂房開間3.6米,進深2.7米,西廂房同東廂房;第二進進深7.8米(含前走廊1.2米),3開間,檐高3.9米,脊高5.1米,羅磚;第二間后原有假山,進深2米,走廊上有翻軒。在第一進天井中心位置測得GPS坐標為:北緯31°46′30.1″,東經(jīng)119°57′14.9″,海拔高度3

          十子街民宅

          十子街民宅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局前街社區(qū)十子街2號,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的傳統(tǒng)民居,建造于清代,十子街民宅存房屋3進,房屋保存較差,現(xiàn)由其后人使用,隸屬天寧街道局前街社區(qū)。民宅坐北朝南,硬山造磚木結(jié)構(gòu),三進院落。第一進單層二開間,面寬6.3米,進深5.1米,檐高3米,脊高4.5米。第一、二進間天井面寬6.3米,進深3.6米。第二進面寬9米(單層三開間),進深7.2米,檐高3米,脊高4.8米。第二、三進間天井進深7.2米,第三進面寬13.8米(單層四開間),進深10.8米,檐口3.5米,脊高5.7米。在第二進、三進天井中心位置測得GPS坐標為:北緯31°47′6.5″,東經(jīng)119°57′17.6″,海拔高度-6.7米。十子

          娑羅巷57號季宅

          娑羅巷季宅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局前街社區(qū)娑羅巷57號,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的傳統(tǒng)民居,季宅保存一般,現(xiàn)由惲代英紀念館使用,隸屬天寧街道局前街社區(qū),季宅坐西朝東,距今有160年歷史,硬山磚木結(jié)構(gòu)。存房屋2進,第一進為單層三開間,面寬8.4米,進深6.8米。天井面寬8.4米,進深2.5;第二進為兩層三開間,面寬8.4米,進深7米(不含挑廊),檐口6.8米,挑廊0.9米。天井面寬8.4米,進深3米。2015年季宅由文廣新局動遷和修繕,作為惲代英紀念館并對市民開放,季宅第一進為惲代英紀念的第一展廳放有惲代銅像,由廣州美術(shù)學院油畫系主任、研究生導師、惲代英堂弟惲圻蒼根據(jù)《獄中詩》場景創(chuàng)作而成,季宅第一進為惲代的紀念館的第一展廳,第

          青果巷老碼頭遺址

          青果巷老碼頭遺址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青果巷31號前,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的交通道路設施,民國時就是碼頭,隸屬天寧街道,老碼頭在市河,琢初橋西30米, 碼頭曾是輪船碼頭,有平臺,平臺前還有4級碼頭,碼頭寬2.6米,長6.6米,青石臺階現(xiàn)存14級。在眾多碼頭中,津渡是最有江南特色的碼頭,常州人習慣稱為“擺渡”。古城河多,但造橋不易,要使四通八達的路能連接起來,唯一能代替橋梁的就是用船來作運載,常州人稱“擺渡”也作渡船,而專事擺渡的人被稱作“擺渡佬”,碼頭就是擺渡的基地。舊時的擺渡碼頭很多,有私擺渡、官擺渡。還有很多渡口,有名的“白云古渡”就在唐家灣與白云尖交匯處,從北唐家灣擺渡到南唐家灣的后北岸。覓渡橋處的渡口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