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嶺井,唐代,縣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qū)侍嶺鎮(zhèn)圩東村侍嶺污水處理廠西側,一廢棄廠房院內(原砂磚廠),侍嶺街西北。井臺直徑1.7米,內徑0.75米,圓形井盤,近似橢圓形內圈,井圈用水泥砂漿修補過,井壁楔形磚券砌,上部修補過,井腹徑約1.2米、深約10米,常年不涸。以前南邊來龍鎮(zhèn)附近村民都在此處取水,自上世紀90年代建砂磚廠后,井便廢棄不用。該井東側、南側、西側為村落,北側約20米處有一條東西路,路北為田地,東南約600米處為原侍嶺中心小學(現為幼兒園),西側有一水塘,南側約0.5公里處為曉侍路(侍嶺通往宿遷城區(qū)和湖濱新區(qū))。
紅花崗劇院位于貴州省遵義市碧云路口北端,1958年修建,1960年正式投入使用。劇院坐西向東,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為磚木結構建筑,前后樓各高三層,前樓為展覽廳。觀眾席分堂坐和樓座,共有座位1465個。舞臺面闊24米,進深15米,臺口寬14米,高8米。紅花岡劇院修建已有50余年的歷史,曾被譽為西南最大影劇院,是遵義城區(qū)的標志性建筑之一,是建國后貴州省最早的公眾文化服務機構和場所之一,是遵義市文化建設起步階段的實物見證。同時紅花岡劇院也是研究上世紀50年代建筑技術發(fā)展狀況的實物證據。
省宿遷市宿豫區(qū)侍嶺鎮(zhèn)西北斗墩村(沂河南岸南200米),侍嶺鎮(zhèn)中心街道北約2公里處。墩存高3.5米,東西約200米,南北約150米,面積約3萬平方米。下層是1.5米厚的西周文化層,有夾砂紅陶繩紋甗、腹片、鬲足、石刀等遺物。表層土是黃河改道淤積形成的黃沙土,見有西漢泥質繩紋灰陶片,器形有罐、缽等。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該遺址作農田使用,主要種植小麥等旱作物,表面仍可見陶器殘片。該遺址上建有幾間老房子,無人居住,地表為農田,并有楊樹林,東側、南側、西側均為農田。遺址中部為一條南北道路,北約200處為沂河。當地村民以前取土造田,文化層被不同程度破壞。
邱墩遺址,漢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qū)侍嶺鎮(zhèn)陸宋村三組北約1000米處。根據資料記載,該遺址原墩高約3米、東西長約50米、南北寬約50米,面積約2500平方米。2009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根據地形測定該遺址墩存局部高約0.5米,遺址面積約1.5萬平方米,文化層土壤為紅黑色。曾采集到大量的泥質灰陶罐、缽、碗等殘片及筒瓦等。該遺址因當地村民農田改造以及大面積深度取土,遺址東側文化層遭到嚴重破壞,已與周邊農田基本相平,僅有西側小部分遺址高出地面。遺址東、南、西、北皆為農田,其中南約1000米處為陸宋村村落,北側1000米處為沂河,南側約4公里處為曉侍路。
尖墩墓群,漢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qū)侍嶺鎮(zhèn)變電所南側約500米,遺址北距侍嶺中心小學約400米。墩高約3米,面積2萬多平方米。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發(fā)現。2008年10月因當地老百姓為了將墩土取平改成水稻田,無償讓窯廠取土,施工中挖機挖壞了一石室墓,導致墓葬裸露,挖機陸姓老板立即聯系宿遷市文物部門,后經南京大學、宿遷市博物館市和宿豫區(qū)博物館租車聯合考古隊遂對裸露部份和墩子東半部分進行搶救性考古挖掘,共發(fā)現兩漢時期墓葬54座,其中2座石室墓,其余為木棺墓,出土文物百余件,多為陶罐、陶鼎、陶碗,有灰陶、紅陶、青銅鏡、鐵器等?脊磐诰虿糠置娣e占總面積約40%。根據實地踏查和考古發(fā)掘得知,周代時期該墩應為一處聚落
侍嶺北井,唐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qū)陸宋村三組北(邵興路西約100米處)農田中,西北據邱墩遺址約2公里。2009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記錄,該井盤為兩塊紅砂石組合而成,整體呈長方形,厚0.22米,東西長1.86米,南北寬1.3米,井口直徑0.56米,據當地村民介紹,該井底直徑4米左右,井內青磚券井腹,水面至井口約0.5米,井深約10米。因該井現遠離當地村莊,現已無人使用,兩塊井圈向外傾斜。
洪武墩墓群,漢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qū)侍嶺鎮(zhèn)程莊北約500米,曉侍路南約500米,封土墩為人工夯筑而成,原墩高約5米左右,面積約30000平方米。2009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根據地形地貌及現場調查,該墩現存高約3米,呈橢圓形,面積約3萬平方米。因被盜,20世紀80年代曾組織搶救性挖掘,墓群封土以紅土為主,散見零星五花土,四周距地表1~2米,都曾出過豎穴土坑木棺墓。墓互有迭壓打破關系,墓口通長約2.10米、寬1.20米左右;木棺通長約2米、寬0.65米左右。陪葬器物有泥質灰陶壺、陶罐、銅鏡、鐵劍、“五銖”錢等,F墓群地表作農田使用,主要種植小麥等旱作物,其中南部中心地區(qū)有面積約500平方米左右發(fā)掘清理過留下的凹
烏鴉嶺墓群,漢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qū)侍嶺鎮(zhèn)侍嶺村黃莊西側約50米處。封土墩人工夯筑而成,原高約5米,面積約1萬平方米。墓群整體呈長方形,南北約250米,東西約150米,面積約為3.7萬平方米。20世紀70、80年代先后發(fā)現有磚室墓、石室墓和畫像石墓,因遭嚴重破壞,形制無法了解,僅征集到8塊畫像石和數枚“五銖”錢。70年代農民平整土地時,在墓群的西部曾挖到磚室墓1座,系長方形疊澀頂,長2.4米、寬1.6米,隨葬品被盜,僅征集到“五銖錢”數枚,還可散見形制已遭完全破壞的石室墓,石材尚在。1984年秋在此發(fā)現一座畫像石墓,長2.20米、寬1.40米、高約1.6米左右,由八塊石板構成石槨。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
芝麻墩遺址,漢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qū)侍嶺鎮(zhèn)侍嶺村六組南約350米,黃莊東側約500米處。遺址為橢圓形隆起狀,中心點略高,現存高約2米,南北寬約100米、東西長約150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表層是1米厚左右的黃泥土,下層是約1米厚的文化層。采集到夾砂紅陶、泥質灰陶片,可辯器型有鬲、甗、罐、豆等。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遺址為農田,地表主要種植小麥、大豆等旱作物,遺址表面可采集到繩紋的漢代陶器殘片。因當地村民取土造田加之雨水沖刷,使墩高有所下降,文化層遭到不同程度破壞。遺址東側、南側為農田,西側為水泥路,北側250米約處為曉侍路(通往湖濱新區(qū)、宿遷城區(qū)),路北為侍嶺村六組村落。
徐宅子遺址,漢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qū)侍嶺鎮(zhèn)陸宋村五組北約600米處。根據原資料記載,地勢高出地表約2.5米,東西長50米、南北寬50米,面積約2500平方米,文化層厚不足1米,曾采集有泥質灰陶罐、缽、盆等殘片等。2009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因為當地村民取土造田,致使遺址現地勢僅略高于四周。根據遺址的地形地貌等情況,測定該遺址面積9000多平方米,東西長約100米,南北長約90米。該遺址南側有一小水塘,水塘南側都為農田,主要種植小麥、水稻等農作物。南側約300米處有東西路一條,路南有水渠,水渠南側約250米為村落,東側、西側與北側為農田,北側約3公里處為沂河,南約3公里處為曉侍路(侍嶺通往曉店)。因取土造田,現
土城遺址(街西遺址),漢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qū)侍嶺鎮(zhèn)侍嶺街西約600米(侍嶺中心小學前水泥路往西約600米處),高約1.5米。2009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根據遺址所在地形地貌及文化層情況分析,該遺址面積約3萬平方米,南北約250米,東西約150米。根據原來普查的資料,該遺址文化層厚1米,土質灰白色,遺址內常挖到陶片、泥質灰陶罐、壺等,還發(fā)現兩個不同的銅箭鏃。該遺址整體呈長方形,地表大部分為街西村落,小部分為農田,東側有一條南北壕溝,南側有一條東西水泥路直通侍嶺街及侍嶺鎮(zhèn)中心小學門口。西側為街西村落,北側為農田地,南側約100米為曉侍路,北距沂河約5公里。因建房開挖地基、取土造田等生產活動造成文化層不同程度破
黃莊遺址,東周、漢代聚落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qū)侍嶺鎮(zhèn)侍嶺村西黃莊組南部。遺址呈漫坡狀,土壤為黃褐色土,土質為崗土,面積約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米左右。地表曾采集有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泥質灰陶罐、缽等殘片,以及漢代的繩紋夾砂灰陶瓦殘片等。該遺址上為黃莊村落,東側有小路一條,南側為農田,北側10米處為曉侍路,直通湖濱新城和宿遷市區(qū)。路北有水渠,水渠北側為侍嶺村村落,北500米處為烏鴉嶺墓群,西側為村落,村落西側為農田,北側緊鄰曉侍路。村民曾蓋房屋挖地基或取土造田導致文化層遭到不同程度破壞,保存狀況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