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歷史上辦了不少書院,其中創(chuàng)辦最早、歷史最長、影響最大的是馬洲書院。現(xiàn)今的馬洲書院坐落在靖江市第一中學內。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即靖江建縣前300多年,馬洲書院即已誕生,那是孔子51世孫孔元虔所建?自√┡d,后遷居靖江西沙。他見那里沒有習讀場所,便自己出資在西沙孔家祖師堂附近建了一所書院,并以馬馱沙的別稱“馬洲”命名。后來,馬洲書院湮沒,為何湮沒,無史料可考。明代崇幀九年(1636年),陳函輝任靖江知縣。上任兩年后,他對靖江迎恩亭大加擴建,先在籬笆南面建一道牌坊,遁道而入,一邊栽梧桐,一邊種竹子,中間設柵門。進入門內,有橋、有井;橋下是放生池。池東有石閘一座,啟動閘門可引進長江的潮水。石閘之南建有一洞,橋的北面有屋5間
鐘樓坐落在鐘樓廣場,與四眼井相鄰。1993年,鐘樓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鐘樓始建于明代隆慶三年(1569年),改建于明代崇幀十年(1637年)。樓身呈四方形,花崗巖條面基礎,十分堅固;上下兩層,結構精巧。周圍圍以長條杉木柵欄,回廊環(huán)抱,金壁杏墻,雕花額仿,三輔作斗拱,層層疊疊,縱橫交錯,支托著遠伸外挑的飛檐樓頂。脊頂高聳,形似游龍;角背高懸,狀如飛鳳;翹檐反宇,勢同騰翼。樓門西向,上刻“阿彌陀佛”四字,行書字體,神韻圓潤,為本邑名家劉但吾所書。門內正中有石碑一座,品質石雕,屈足昂首,負重若輕。石碑正面刻有觀音大士像,手執(zhí)柳枝,腳踏南海碧波,白衣素裹,神采飄逸。身后一童子,背負葫蘆,稚氣可掬。寥寥幾根線條,即勾畫出一
靖江現(xiàn)存古跡中,魁星閣年代不是最久,但卻最為引人注目。它的外形很巍峨,共有3層,坐落在約有1.5米高的石基上。高約14米,與周圍的平房比起來,確似鶴立雞群,閣的底層較大,向上逐漸縮小,形似寶塔。閣呈六角形,18只飛檐高高翹起,看著看著,你會覺得他們要翩翩起舞了。底層的-有一圈石欄,上面沒有復雜的花紋圖案,飽經(jīng)風霜后,顯得更為古樸端莊。石欄里面是高高的木柵欄,視覺上的上小下大,心理上的沉穩(wěn)感,正是這些木柵欄造成的,設計者的匠心由此可見一斑。二層和三層沒有走廊,六面都是木格窗。二層的六只角上,還分別雕有一只惟妙惟肖的龍頭,那些細小的龍須至今仍清晰可見?情w始建于清嘉慶四年(1799年),它又叫巽閣!百恪卑素灾械囊回裕盹L,亦指東南
四眼井坐落在鐘樓廣場的西北部,緊靠鐘樓,相距約數(shù)米。它的建造時間為明崇貞十年(1637年)。四眼井其實只是一口井,內里狀如“紹興酒罐子”。井深約7公尺,中間最大直徑約3公尺,井的上方用青磚拱成四個井眼,可同時從四個井眼里吊水,所以稱之為四眼井。井上建有四角亭一座,首為脊,高3尺余,上雕鳳鳥、蝙蝠、麒麟等吉祥之物;四角高挑,各有一佛像鎮(zhèn)持;周圍月形拱墻,雅致幽靜,古色古香。四眼井的奇妙結構,使得許多人迷惑不解。有時,你若靜靜地盯著水面看,“對影成五人”,四個井眼中都能映出你的英姿;如果這時你大喊一聲,井中便轟然作響,回聲四起,若雄獅長嘯;有時又讓你煢煢孓立,形影相吊,另三口井中大幕緊鎖,陰陰地透出一絲冷氣。你若不無遺憾地惋嘆一聲,回應
鐘樓是靖江現(xiàn)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位于人民公園南側鐘樓廣場。由明知縣張秉鐸始建于明隆慶三年(1569),原屬崇圣寺(又名觀音寺)內建筑,明崇禎十年(1637),僧了凡受知縣陳函輝所命改建。清同治十年(1884),知縣葉滋森再次重修。1986年,靖江縣人民政府再次重修。樓為四方形,兩層,底層四周有廊,歇山重檐,筒瓦屋頂,斗拱三鋪作,高13.4米。樓下有觀音畫像碑,高1.6米,寬0.96米,碑坐落在赑屃背上。1983年鐘樓觀音畫像碑經(jīng)靖江縣人民政府253號文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經(jīng)江蘇省人民政府48號文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于1963年、1986年和2001年重修,2015年4月,再次開展整體修繕工作。最初,鐘樓新建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