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寺寨位于大別山腹地,豫東南鄂豫交界的天臺山、老君山之間,古店、牛沖、卡房三村交界地段,海拔高度681米,主峰烏龜石包,次峰香爐石、馬鞍山、殺人坳、燕子窩。諸峰環(huán)繞相連,相互拱衛(wèi),猶如一條連綿起伏的”長龍”盤繞在鐵寺寨周圍。自明朝初期建寨以來,鐵寺寨歷經滄桑,如今已破損嚴重,十里城墻斷續(xù)存在,百余處防患施舍(炮臺、瞭望臺、碉堡、掩體、糧食彈藥存儲洞等)殘留多處,東、南、西、北有四道寨門顯現。相傳此寨始建于明洪武年間,有“朱洪武九打九焰山”之傳說。朱洪武攻打九焰山后獲取“寨之優(yōu),在于易守難攻”之經驗,于是大量筑城建寨,以防外擾。僅卡房境內現存古寨7處,累計石城墻百余里。有歷史記載,清同治三年,鐵寺寨重新修建時耗資巨大,增設了炮臺、防彈
老君山在新縣卡房鄉(xiāng)南部,地處鄂豫皖交界,海拔高度840.5米,是卡房境內第一高山,東北與天臺山對峙,南有小老君山、大興寨,西有三清山、九女峰,四周群山環(huán)繞,森林茂密,山地險要,峽谷縱橫,是紅二十八軍的搖籃,是紅軍和新四軍的重要依托和據點。關于老君山由來的傳說很多,據明弘治《黃州府志》記載:“世傳老君曾煉丹于此,上有藥臼石”。還相傳老君駕一清牛板車從空中而來,見古木參天,霧氣藹藹中有仙藥氣味,便停下牛車,采得煉丹原料精制仙藥,老君山由此得名。尋覓老君足跡,拾階而上遁入南門,門框上“老君山”三個大字已在眼前,全是石頭壘砌的墻足有兩米多高,寬不過三尺,進入山門眼前豁然開朗,山頂有四十畝較為平緩的開闊地帶,站在山頂極目遠眺,有“一覽眾山小”
紅軍橋(含列寧號首飛機場舊址)位于新縣卡房鄉(xiāng)居畈村,年代為1930年。2023年12月,被確定為第四批信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修善關,位于卡房鄉(xiāng)卡房村土門東南方向,左有老君山,右有三角山,兩山聳峙,關扼要沖。出關南入湖北紅安,西入大悟縣,當時是卡房出入山外的商家必經之地。此名為何叫修善關現已無法考證,大概是有一樂善好施舍人家住在此地,經常為過路人提供茶水食宿等方便而得名。據說在清朝年間官兵在此設鹽卡收稅,禁止鹽販子私運到黃安、黃陂等地,“黃”在當地諧音“房”而后漸漸稱為卡房,現仍有房屋六間保存較完整,歸紅安縣國有林場。修善關地處咽喉要道,在戰(zhàn)爭年代是兵家必爭之地,得到修善關可掌握便利的運輸通道和富足稅收,圍繞修善關大小戰(zhàn)斗不計其數。1946年6月中原主力突圍,只留下一小部分人員堅持斗爭。寒冬臘月的一天,何耀榜帶領大別山工委住在老君山水濂洞休整,兩名士兵在修
冠頂寨位于卡房鄉(xiāng)政府西,寨內地勢總體平坦,只是中間略微隆起,外形酷似一頂帽子而得此名。從卡房十字街往西行約2公里即到冠頂寨山腳下,順著山林間隱約可見的荊棘小路,穿過茂密的叢林,徒步攀爬一個多小時后便可到達冠頂寨寨墻邊,因年代久遠及戰(zhàn)亂原因,寨墻已部分坍塌,殘缺不全。循著寨墻往東行約十分鐘,便到達冠頂寨東門前。拾階而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清同治元年建立”八個大字,同治元年即公元1862年。進入寨中,四周寨墻依稀可見,寨墻或依山崖或依大嶺,盡擇地勢險要處而構筑,墻高約2米有余,寬約1.5米,墻體留有-發(fā)射孔。寨內面積60余畝,東南西北方均有房屋共40余間,水井、石磨一應俱全。東門內有關帝廟,廟堂住房15間,據傳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三是關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