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舊址位于中國廣州市黃埔區(qū)長洲島內,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和海軍學校校舍。民國13年(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在蘇聯(lián)顧問幫助下,創(chuàng)辦了培養(yǎng)軍事干部的學校,為名“中國-陸軍軍官學!倍蟾麨椤爸腥A民國陸軍軍官學!逼瘛\娦H河⑺C萃,名將輩出,在中國近代史和軍事史上具有重要意義。1988年舊址被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黃埔軍校舊址位于廣州黃埔長洲島,是大革命時期孫中山在中國0和蘇聯(lián)的幫助下建立的一所新型軍事學校。孫中山-以創(chuàng)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辦校宗旨,以親愛精誠為校訓,學習蘇聯(lián)的建軍經驗,培養(yǎng)革命的軍事人才。軍校群英薈萃,名將輩出,在中國近代史和軍事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軍校在黃埔辦到第七期,1930年遷往南京。1938
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社會的首次歷史性變革。廣州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民主革命活動重鎮(zhèn)。辛亥革命紀念館建設項目于2009年12月正式立項(穗發(fā)改社[2009]132號),同年12月29日舉行奠基儀式;2010年7月18日開工;2011年10月7日完工;10月8日正式對外開放,以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該館規(guī)劃總用地面積為77338平方米,紀念館規(guī)劃建設用地面積為62647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為18227.5平方米,當中總展廳面積6670平方米,包括主題陳列展廳、專題陳列展廳、臨時展廳,展覽制作及陳列裝具儲藏室;公共服務區(qū)2283平方米,功能設置以滿足各種文化交流、學術研討、觀眾餐飲服務等,上述陳列展廳及公共服務區(qū)均成熟配備無障礙設施和母嬰
深井村是一個有著700多年歷史的古村,原名“金鼎村”,位于廣州長洲島的西南部,陸地面積為2.6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有5000多人,因村內水井普遍較深,后來人們干脆稱它為“深井村”。深井古村是廣州保存得比較好的古村落之一,村內保存了許多有年份的建筑物,有大量的古民居、宗祠、塔等,延續(xù)了嶺南建筑的一貫風格,和西關大屋有所不同的是,深井古村的建筑吸收了客家式的碉樓和西洋石柱、門樓、花紋圖案等建筑特色,幾種建筑風格交融,顯示出當時人們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再現(xiàn)。長洲過去是對外貿易的集散地,深井村民多從事碼頭搬運、造船、經商等,村民生活富裕,村落建設華美,具有珠三角風情的青磚大屋、石板街巷比比皆是,其中正吉坊、岐西和榮陽里是古民宅最集中的三片。
民國廣州東征陣亡烈士墓園位于廣州東郊黃埔長洲島萬松嶺。是紀念黃埔軍校師生在1925年兩次東征中光榮犧牲的516位烈士的墓園。墓園占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由紀念坊、墓道、涼亭、墓冢和紀功坊組成一中軸線。墓園坐南向北,面臨珠江,后枕萬松嶺,依山而建,氣勢雄偉,有“小黃花崗”之稱。紀念坊矗立珠江邊,高約10米、寬約47米,用長方形花崗石砌成,3個大石拱門,中門較大。坊上兩面石額篆刻貼金“東征陣亡烈士紀念坊”,為黃埔軍校校長蔣中正題書。頂上為棕色琉璃瓦,莊嚴肅穆。墓道用花崗石板鋪成。墓冢成正方形,高1.85米,長、寬約31米,面積約1000平方米,四周邊繞以鐵欄桿,正中建一方形花崗石碑亭,高約3.4米,亭中石碑刻隸書“東江陣亡烈士墓”七個大字
海軍廣州烈士陵園位于黃埔區(qū)長洲街道軍校路170號大院內西側山崗。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在解放萬山群島(即萬山海戰(zhàn))中光榮犧牲的24名英烈長眠于此。陵園內立有其中一名烈士林文虎的半身銅像及紀念碑。碑的落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一艦隊政治部,1953年8月4日”。林文虎是廣東潮汕橋頭村人、中共黨員,在萬山海戰(zhàn)中擔任江防司令部海防隊副隊長,他率領“解放”號、“勞動”號、“前進”號3艘炮艇擔任第一線戰(zhàn)斗任務。5月25日凌晨約5時,在垃圾尾島附近海域與20余艘敵艦相遇,林文虎不顧一切沖入敵艦群指揮戰(zhàn)斗,擊沉“永寧”號艦,擊傷“中字”號艦,打敗了噸位百倍于自己的敵艦,立下了人民海軍的第一戰(zhàn)功。最后林文虎英勇犧牲,被追認為中南軍區(qū)海軍戰(zhàn)
海軍黃埔軍事博覽中心坐落在廣州黃埔長洲島的扯旗山麓,與中心外馳名的黃埔軍校舊址毗鄰,是當年黃埔軍校學員訓練、演習的場所。它與華南最大的港口黃埔港隔江相望;與深圳、珠海、香港、澳門等地水陸交通方便。本中心占地面積達12萬平方米,地理條件獨特,環(huán)境優(yōu)美,于1993年經海軍總部批準成立,1994年由海軍4307廠組織籌建,1995年被廣州市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及國防軍事教育基地,2000年被廣東省政府命名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它以陸、海、空三軍軍械裝備展覽,其中有歷次共和國戰(zhàn)爭榮立戰(zhàn)功的裝備、實物;更有以參與為主的乘坐水陸坦克、實彈射擊、彩彈對抗射擊、古炮射擊等刺激、新穎的活動,是集國防教育、青少年軍政訓練、特種旅游觀光、休
廣州金花廟也叫金花古廟,位于黃埔區(qū)長洲鎮(zhèn)白鶴崗下,是廣州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完整一座金花廟。金花廟建于明代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00年的歷史。清同治年間進行過重修,F(xiàn)金花街的碑廊尚保存有一塊長2米、寬1.2米的《重修金花古廟碑記》石碑。過去廟里供奉的曾是金花娘娘。金花古廟有些歷史,對于金花古廟,清代學者梁紹壬的認為:“廣東金花夫人廟最多,其說不一!駨R不知始自何時,成化五年巡撫陳濂重建,嘉靖中魏校毀之;浫朔钌裣裼枘习妒棿濉F浜髲徒ü侍,即今仙湖街廟是也。乾隆間,翁覃溪學士方綱視學粵東,適至仙湖街,見男女謁拜,肩輿不能過,怒命有司毀之。于是復奉祀于石鰲村。四月十七日神誕,畫舫笙歌禱賽極盛云。”
深井文塔坐落在長洲鎮(zhèn)深井村邊的土坡上,建于清代,為一座樓閣式的磚木結構的古塔。塔下基底以磚線逐級放大,塔身轉角處兩磚相咬,嚴實無隙,由下而上,棱角清晰,線條筆直;在二級和三級的轉角處,塑有躍起的鯉魚,魚尾和嘴頂往飄檐,魚鱗涂上景泰藍色,描以黃邊,嘴唇嫣紅,格外生色。塔膛為六角直井式。塔身三層,每層均有腰檐飄出,逐層收小。飄檐下方以卷葉浮雕圖案挑檐,排列工整,玲瓏剔透。挑檐下方,雕塑著立體彩畫,尤以“金龍騰飛”、“彩鳳飄舞”、“雄獅嬉戲”、“麒麟架云”四幅,形態(tài)逼真,躍躍欲動。塔頂作反拋物線攢尖,坡度陡峭;頂上為盛開蓮花一朵,花心托出葫蘆一樽,典雅飄逸。
長洲炮臺位于廣州市黃埔珠江主航道南岸的長洲島上。該島面積約6平方公里,山巒起伏,形勢險要,是由獅子洋進入廣州的第二道門戶,歷來為兵家必爭的咽喉要地。長洲炮臺建于光緒十年(1884年)。由四縫炮臺、舊西崗炮臺、白兔崗炮臺、白鶴崗炮臺、大坡地炮臺、新西崗炮臺和蝴蝶崗炮臺共7座炮臺組成,分別建在長洲島東南方向的7個山崗上,全長近2公里,成扇面形,由北向南依次排列,各炮臺之間距離不等,所配置的炮數(shù)量和炮位大小,亦因地勢而不同。各炮陣地均有輔助設施,如兵勇宿舍、彈藥庫等,其建筑均為拱頂、厚壁、磚石結構,水泥蕩面。炮臺常駐兵千余人。所置洋炮為德國克虜伯廠所造。長洲炮臺——舊西崗炮臺:黃埔區(qū)長洲街道長洲社區(qū)舊西崗上(4801廠職工宿舍后山)長洲炮
長洲下莊洪圣古廟,位于珠江下游進出廣州南北兩河道交匯處的黃埔長洲島下莊村,處黃木深水灣西部南岸,故老傳聞,該島四面環(huán)水,村民謁拜南海神,往返竟日,交通欠便,更由于古代中外航船,下碇與此,船員登陸祈禱南海神庇佑,海不揚波,貿易興旺,并在洪福市,安萊市等處購備出海食物等。神廟始建于元至順元年(1330年)座落于今白兔崗炮臺東側,背西朝東,其左面臨珠江鐵樁水道,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建廟時,門前一片汪洋,后沖積成灘涂,大潮水可漲至廟前山麓,后筑圍耕作,現(xiàn)開發(fā)為商業(yè)市場,樓房住宅區(qū)。廟的北面有石崖,尚留有古海蝕崖遺跡,廟大門聯(lián)為:門環(huán)珠海一魚(東海魚珠)躍浪謁龍顏廟枕兔峰雙獸(大小二虎)守津朝圣座廟內楹聯(lián):南海有神皆廣利百川無水不朝宗該廟于道
竹崗外國人公墓建在深井村竹崗山(俗稱馬鞍山或番鬼)山腰。崗上翠竹叢生,郁郁蔥蔥,在青枝綠葉掩映下的數(shù)十畝山地上,錯落地豎著大小不等、各種文字的墓碑數(shù)十塊。可惜大多數(shù)被移走毀掉。目前尚存十余塊。竹崗外國人公墓,-戰(zhàn)爭前后,長洲、深井一帶,水深廣闊,逐漸成為商賈云集、船舶如蟻、顯赫一時的貿易口岸。竹崗外國人公墓安葬著因疾病和意外而死于廣州的來華商人和政府官員。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肖蘭凌公祠位于廣州市黃浦區(qū)長洲街深井社區(qū)深井村叢桂西街?道1號。據(jù)族人介紹,建于清光緒六年(1880)。坐西朝東,面闊三間11.09米,深三進23.28米,分布總面積258.18平方米。硬山頂,鑊耳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青磚紅砂巖石腳,紅階磚地面。前是街巷、民居,左是福康里、民居,右是集賢里、民居。頭門大門開左側,門高4.2米,門寬2.5米。前廊檐墻承重,大門花崗巖石門夾,凹斗門,石門額陽刻“肖蘭凌公祠”,無款識。東面外墻楣有精細磚雕和花草亭臺精美灰雕,內墻楣有磚雕和花草亭臺灰雕,且墻中有一大型正方形灰塑圖案,圖案邊長約2.9米,可惜被灰沙涂抹。中堂面闊三間11.09米,深兩間4.8米共七架,建筑面積53.23平方米。前檐墻承重,
念公凌公祠現(xiàn)存建筑建于清代,為深井古建筑群的組成之一。面闊三間,深兩進,建筑占地總面積285平方米。硬山頂,鑊耳封火山墻,博古脊,轆灰簡瓦,磚木結構,青磚墻,花崗巖石腳。頭門前廊設山柱,木連系枋及木雕柁墩、斗栱的作法有嶺南地區(qū)早期建筑風格,且木雕構件工藝精美,具有一定的建筑歷史及藝術價值。
在深井村至今保留完好的祠堂中,景客凌公祠因雕工精細而脫穎而出。其建造者凌福彭于光緒己未年與康有為同榜進士,官至直隸布政使,他的女兒凌淑華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著名的才女。雖然百年間,它從家族祠堂一度變?yōu)樾I嵊玫,如今成為開展傳統(tǒng)手工藝傳承的女紅學堂,但不變的是深井人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和傳承。
充亭凌公祠,又稱“光大堂”,F(xiàn)存建筑建于清代,為深井古建筑群的組成之一。面闊三間,深兩進,建筑占地面積198平方米。硬山頂,轆砂簡瓦,磚木結構,青磚墻,花崗巖石腳,頭門凹斗門,以三層磚雕疊澀出檐,檐一磚雕花草鳥獸,栩栩如生。
長洲島位于廣州東緣,是黃埔地區(qū)珠江上的一個江心島,面積11.5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為8.5平方公里,島上常住人口2萬余人。長洲島西面與廣州大學城僅一橋之隔。長洲在歷史上曾經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海港,清朝的黃埔海關就設在這里,當年曾經商賈云集,盛極一時。長洲島文物古跡遍地,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孫中山先生創(chuàng)辦的黃埔軍校使這里成為令世人矚目的地方和廣州的旅游勝地。長洲旅游資源可分為幾類:1、歷史文化古跡類包括巴斯樓、巴斯教徒墓地、柯拜船塢、祿順船塢舊址、外國人墓地、深井文塔、凌氏大宗祠、曾氏大宗祠、金花古廟、南海神祠、洪福市、安來市等;2、近現(xiàn)代革命和軍事史跡類包括黃埔軍校、東征烈士墓、中山紀念碑、孫中山紀念館、北伐紀念碑、教思
長洲曾氏宗祠位于黃埔區(qū)長洲街道長洲社區(qū)上莊村長洲文化站內,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長洲曾氏宗祠為第九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深井村里有最完整和最大的建筑就是“凌氏宗祠”,凌氏宗祠始建于明末,曾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建,同治元年(1862年)修葺,是深井村凌氏始祖廟,祠中供奉凌氏自始祖以來先人的牌位。凌氏宗祠上的石雕木刻,雖然現(xiàn)在已經相當破舊,但昔日華美精致的磚雕、木刻,還是保留了下來。原規(guī)模宏大,除主體建筑外尚有襯祠。主體建筑面闊三間,深三進,建筑占地面積578.47平方米。該祠建筑裝飾華麗,木雕、磚雕、磚雕、石雕工藝精湛,肯有較高的建筑藝術價值。尤以后堂木雕花罩、中堂木雕梁架等為精品。右側襯祠保存有兩方碑記,一方為清道光二十六年的《篤惠堂重建碑記》,另一方為同治元年的《篤惠堂修葺碑記》。凌氏宗祠是深井村凌氏祖祠,是為紀念宋末元初組織民兵抗元收
巴斯教徒墓地位于廣州市黃埔長洲島俗稱白頭班的小山崗上(現(xiàn)稱巴斯山)。是世界最古老宗教之一——瑣羅亞斯德教教徒的墓地。巴斯山海拔38.9米,墓地面向珠海,有成人墓10余座(現(xiàn)存8座,大都被破壞),兒童墓2座,自西而東排列,各墓距2—3米不等,墓穴大小也有差別。按墓碑記載最早的葬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最遲的葬于清咸豐二年(1852年)。墓的地面部分均用整塊花崗石砌成阿拉伯式的石棺,石棺形制大體相同,碑文都刻在棺頂蓋石面上,也有一塊墓碑是豎立在石棺前的。碑文的內容多為死都姓名、籍貫、年齡、宗教信仰及死亡日期,但也有一方碑文特別,用英文及古遮拉特文(GUJARAT)寫明死者職業(yè)是從事國際貿易的商人。譯文如下:馬力支、寶文支、烈迪門
長洲黃埔軍校史跡位于黃埔區(qū)長洲街道黃船社區(qū)黃埔造船廠現(xiàn)廠部辦公樓至牛膀山、長洲路至思亭路一帶,年代為近代,類別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包含黃埔公園內的牛膀山山腳、山腰兩亭,中正樓遺址、望江亭、袖海亭;濟深公園內的教思亭、花架、北伐紀念碑及長洲路東段路旁兩門柱。2002年7月,被公布為第六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黃埔公園:以公園所在山體山腳邊線為界,袖海亭從亭邊緣外延5米。北伐紀念碑:從文物外緣邊線起外延約6米,包括紀念碑西側階梯引道。教思亭、花架(濟深公園遺址):從文物外緣邊線起外延約5米,局部至相鄰建筑外墻線。建設控制地帶:黃埔公園:東至公園東北角碼頭邊線一線,北至長洲島北岸珠江岸線,南至駐廠軍代表堂及其東側建筑的北
李慕陶墓位于黃埔區(qū)長洲街道深井社區(qū)秋崗山(李家山),年代為宋,類別為古墓葬。2008年12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西從李慕陶墓外緣外延20米,北、南從墓(石碑、華表)外緣外延10米。建設控制地帶: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30米,局部至秋崗山東北側山腳線。
柯拜船塢遺址位于黃埔區(qū)長洲街道黃船社區(qū)黃埔造船廠,年代為1845年,類別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1999年7月,被公布為第五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從船塢遺址邊界外延10米。建設控制地帶: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30米。
巴斯樓位于黃埔區(qū)長洲街道黃船社區(qū)黃埔造船廠內,年代為清,類別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002年7月,被公布為第六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北至東側相鄰1層建筑西墻線,南、西從文物本體外延約5米。建設控制地帶:東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30米,北至珠江岸線,西至西側相鄰建筑東邊線,南至南側巴斯教徒墓地山體山腳等高線及山體東北側1層廠房的北墻線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