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免费在线播放,免费αv在线看,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国产网址你懂的

        1.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廣東省 > 廣州市 > 花都區(qū) > 炭步鎮(zhèn)

          花都區(qū)炭步鎮(zhèn)文化旅游景點

          [移動版]

          塱頭古村

          塱頭古村位于廣州市花都區(qū)炭步鎮(zhèn)。塱頭古村立村于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距今已有642年的歷史。塱頭村現(xiàn)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磚建筑有近200座,其中祠堂、書室、書院共有近30座,炮樓、門樓共3座。村內(nèi)還有20多條古巷,以及歷史悠久的升平人瑞牌坊和青云橋。它以古建筑品種多、保存建筑規(guī)模大以及文化內(nèi)涵豐富而著稱,是迄今為止,廣東保存規(guī)模最大的古村落之一,2008年塱頭古村成為廣東省首批認(rèn)定的27個古村落之一,2010年被評為廣州十大特色街道(村落)。塱頭村的南面原是大片湖澤,而村就立于湖邊的小崗上,故名塱頭。分塱東、塱中和塱西三社,其中塱東社和塱中社相連,與塱西社以一條名叫“深潭”的小河涌相隔。塱東、塱中社左右闊約210米,塱西社

          藏書院村

          藏書院位于炭步墟西南六公里處,開基始祖譚嘉靖,于明朝中葉從廣州白云區(qū)郭塘村分枝遷入發(fā)展而成,始名為藏壽莊,建國后行政村名曾改為“藏峰村”,改革開放后恢復(fù)藏書院村名延用至今。村中古村落建筑面積約占全村建筑的三分之一,明清兩朝已形成,由廟宇、炮樓、祠堂、書舍、古巷道、古民居構(gòu)成,整齊統(tǒng)一,保存完好。每列建筑間多有巷里相隔,巷深約195米,現(xiàn)存古巷道11條,大多由石頭鋪砌,側(cè)砌排水溝,大部分巷里設(shè)有水井。巷門樓均嵌紅砂巖石額,刻有巷名,其中“敦仁里”門樓外層嵌紅砂巖,里面嵌花崗巖門框,有明、清兩朝特征,F(xiàn)在到藏書院村觀光,你會驚詫于村莊的干凈衛(wèi)生;是一座有書香氣息的古村落,至今仍保持著特別的傳統(tǒng)習(xí)俗:藏書院每年重陽秋祭,時間不在九月初九,

          茶塘古村

          茶塘村位于炭步鎮(zhèn)西南禪炭公路西側(cè),村民多姓湯,湯姓于宋代從南海遷至此,立村約700年,湯字水旁,茶亦為水,塘能容之,故名“茶塘”。村中古建筑占地6.7萬多平方米,現(xiàn)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建筑約120座,其中廟宇、祠堂、書院、書室共有20多座,其余為民宅和小量的廳堂,現(xiàn)民宅大多有人居住。建筑坐東朝西,布局規(guī)整,村面建筑排列整齊,規(guī)模宏大,保存較好。村面建筑以廟宇、宗祠及書舍為主,形貌精良,大多建于清代,多為三間三進或三間兩進,人字山墻或鑊耳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或灰塑龍船形脊,碌灰筒瓦。石雕、磚雕、木雕及灰塑等工藝較精細(xì),保存較好。單體建筑以巷道相隔,現(xiàn)存古巷16條,巷深約200米,巷道的鋪砌則較隨意,有紅砂巖、花崗巖、石頭及泥路面,側(cè)砌排水

          塱頭村古建筑群

          塱頭村始建于南宋,定型于清末,擁有完整的明清建筑風(fēng)格古建筑群。初次來到塱頭村的人都會為村口巨大的風(fēng)水塘,和幾十間一字排開的祠堂、書院所震撼。這是一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有380余座古建筑,其中明清年代的青磚建筑有近200座,是目前廣州市保存規(guī)模最大、極具嶺南特色的古村落。塱頭村被認(rèn)為是“耕讀傳家”傳統(tǒng)思想和宗族文化的典型體現(xiàn),歷史上,塱頭村有云南左參政黃皞等15名進士、10名舉人、15名秀才。至今村內(nèi)還保存著24間書室,其規(guī)模之大,為珠三角地區(qū)僅見、全國罕見。

          藏書院村譚氏宗祠

          譚氏宗祠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qū)炭步鎮(zhèn)藏書院村,始建清咸豐元年,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譚氏宗祠坐西南朝東北,廣三路,深三進,總面闊23.6米,總進深39.1米,建筑面積約900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墻,紅泥階磚鋪地。中路建筑頭門共十一架;中堂共十七架,前設(shè)四架軒廊;后堂共十五架,明間設(shè)有譚氏祖先牌位;中路前帶兩廊,六架卷棚頂左右路建筑為襯祠,各面闊4.2米,與中路建筑以寬1.5米青云巷相隔。左路襯祠中后進已毀,部分墻體有裂紋,F(xiàn)狀一般,祠內(nèi)建筑有多處損壞。譚氏宗祠目前有部分木梁架發(fā)霉腐爛。后堂前二廊滲漏,有部分木梁架腐爛;中堂前右廊存在倒塌危險,左路襯祠中后進已毀,頭門墀頭磚雕有損壞。2015年1

          藏書院村洪圣古廟

          洪圣古廟位于炭步鎮(zhèn)藏書院村。始建年代不詳,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建,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重建,1998年重修。坐西朝東,廣三路,總面闊18.3米,總進深25.6米,建筑占地386平方米。中路建筑山門面闊三間11米,進深兩間8.2米共十五架,前廊三步。前廊梁架柁墩、雀替、封檐板均施有戲曲人物、鳥獸花草等紋飾。蝦公梁刻楹聯(lián)“耋艾歌詠其來已久;樽爵靜潔不懈益虔”,上款刻“光緒廿九年(1903年)孟秋吉旦立,順德蘇□湖□書”,下款刻“沐恩弟子儒雅堂來合號譚福揚譚桂揚譚金勝譚金鏞敬奉”。大門兩側(cè)鑲嵌花崗石,石門額陽刻“洪圣古廟”,落款刻“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桂月吉旦立”。石門聯(lián)陰刻“流不竭恩波書院

          茶塘村洪圣古廟

          茶塘村洪圣古廟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qū)炭步鎮(zhèn)茶塘村南社。建于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重修,2003年再次重修。茶塘的洪圣古廟是花都規(guī)模最大,建筑藝術(shù)、文化內(nèi)涵個方面一流的。廟里面所有的木材都是坤甸木,門前立有兩條龍柱。古村中最好玩的看點是“華爾街”——“財主佬巷”足征里,足征里巷是有名的財主佬巷,屋宇建筑十分講究,統(tǒng)一為三間兩廊,一式青磚,像廣州西關(guān)大院那樣,巷門加“抵制嚴(yán)嵩門”,大廳“趟櫳”。村落中一年最熱鬧的是每年正月十六日那天早上八時的“搶炮會”,各房親醒獅隊陸續(xù)進場,各自帶上雄雞、四時果品,先到洪圣古廟拜祭,然后在廟前空地獻藝,表演武術(shù),各式器械、拳種、套路令人目不暇及。洪圣公是南海之神(茶塘村

          友峰湯公祠

          友峰湯公祠位于茶塘中社,清代建筑,2009年部分重修。坐東朝西,總面闊11.4米,總進深17.2米,建筑占地206平方米。鑊耳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石腳,紅階磚鋪地。封檐板雕刻有戲曲人物、花鳥蟲魚等紋飾。前廊壁有“傳經(jīng)圖”等。挑頭為人物花崗巖石雕,有“衣錦還鄉(xiāng)”、“送子觀音”。墀頭磚雕有亭臺樓閣,戲曲人物及如意斗栱,圖案繁復(fù),工藝精細(xì)。蝦公梁上有石獅、異形斗栱。兩廡檐頂望脊各嵌一列石灣陶塑,施有亭臺樓閣,戲曲人物。

          留耕公祠

          留耕公祠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qū)炭步鎮(zhèn)塱頭村塱東社。始建年代清嘉慶四年(1799年),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坐北朝南,主體建筑深兩進,左路建筑為襯祠,總面闊14.6米,總進深18.2米,建筑面積266平方米。鑊耳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墻,紅泥階磚鋪地。頭門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共十一架,前廊雙步.前、后紅砂巖石棱柱,4根硬木金柱。大門嵌寬1.9米紅砂巖門夾,石門額陽刻“留耕公祠”。紅砂巖石墻腳,九級石階段。后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共十三架。4根硬木金柱。梁架均為硬木。后堂前帶兩廊,六架卷棚頂,后堂前左廊已用青磚在四周砌封。天井花崗巖條石鋪地。該祠供奉黃氏十三世祖黃聚瓚(1437——1484),號留耕,曾任廣西桂林知府,與

          升平人瑞牌坊

          升平人瑞牌坊位于廣州市花都區(qū)塱頭村塱東社木棉樹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坐北朝南,為三間四柱沖天式。牌坊為花崗巖結(jié)構(gòu),高5.7米(因地面填高建廠房,地下埋藏高度未計)。明間門寬3.1米,次間門寬1.6米。牌坊正面陽刻“升平人瑞”,上款陰刻“乾隆歲次壬子(1792年)季冬吉旦”,下款陰刻“一百零三歲黃卓篪建坊”。石額上陽刻圣旨牌。牌坊背面陽刻“百歲流芳”。石額上陽刻榮恩牌。這座牌坊是為塱頭村十一世祖(塱頭第五代)黃宗善的兒媳崔氏夫人所立。她的丈夫在30歲時染病身亡,當(dāng)時崔氏夫人才24歲,她活到103歲去世,79年間始終未再嫁,乾隆皇帝下旨立碑紀(jì)念。牌坊右側(cè)次間已毀,但構(gòu)件保存原好。

          漁隱公祠

          漁隱公祠位于塱頭村塱東社。始建年代不詳,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1984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間三進?偯骈13.4米,總進深46.6米,建筑占地651平方米。鑊耳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墻,石腳內(nèi)嵌花崗巖,外嵌紅砂巖,紅泥階磚鋪地。頭門面闊三間13.4米,進深三間9.6米共十五架,前、后廊三步。封檐板雕刻纏枝花草紋飾。前廊梁架有鰲魚托腳,梁架、柁墩雕刻戲曲人物、纏枝花草紋飾,工藝精細(xì)。蝦公梁上有石獅、異形斗栱。檐柱挑頭雕刻青石人物造型。大門嵌寬1.6米的花崗巖門夾,石門額陰刻“漁隱公祠”,上款刻“光緒歲次戊子(1888年)重建”。明間有中門。次間砌墻間房。五級石階。中堂面闊三間13.4米,進深三間10.3米共十五

          谷詒書室

          谷詒書室位于塱頭村塱中社,為該村奉直大夫黃谷詒所建的生祠。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1999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間兩進,總面闊11.5米,總進深22米,建筑占地268平方米。鑊耳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墻,花崗巖石腳,紅泥階磚鋪地。全祠梁架、檁枋、木柱均為坤甸木料,花崗巖經(jīng)水磨拋光處理,石雕、木雕、磚雕、灰塑、壁畫等工藝精湛,保存較好。頭門面闊三間11.5米,進深三間6.3米共九架,前廊三步,后設(shè)四架軒廊。前、后石檐柱施多層復(fù)合柱礎(chǔ);2根硬木金柱。前廊梁架梁底雕花,有鰲魚托腳、斗栱,柁墩雕刻多組戲曲人物、纏枝花草、雀鳥蟲魚等圖案。挑頭均為人物花崗巖石雕,有“雷公電母”、“和合童子”等造型。蝦公梁通體飾有層次復(fù)雜的纏枝

          南壽家塾

          南壽家塾位于茶塘村南社,始建于壬申年(1872)。坐東朝西,主體建筑三間兩進,右側(cè)建筑為襯祠,總面闊16.9米,總進深20.4米,建筑占地360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石腳,紅階磚鋪地。正脊灰塑保護較好。前廊梁架戲曲人物,生動傳神,雕工精細(xì)。封檐板木刻有戲曲人物、花鳥蟲魚等,工藝精致。內(nèi)嵌有“新建南壽家塾序曰”碑記,時為庠生之湯雨時所作。

          萬良湯公祠

          萬良湯公祠位于南社,清代建筑,民國十一年(1922)重修,1997年再次重修。坐東朝西,三間兩進,總面闊11.2米,總進深19.7米,建筑占地233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花崗巖石腳,紅階磚鋪地。公祠內(nèi)嵌有重修碑記。前廊梁施有鰲魚托腳、斗栱,柁墩施有人物雕刻。封檐板雕刻戲曲人物、雀鳥、鹿、松鼠、瓜果等紋飾。蝦公梁上有石獅、異形斗栱。

          文一村譚氏宗祠

          文一村譚氏宗祠位于花都區(qū)炭步鎮(zhèn)文一村,年代為明清,類別為古建筑。2002年7月,被公布為第六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從建筑物外邊線外延5米,北至北側(cè)相鄰建筑南邊線,南至南側(cè)現(xiàn)狀路南邊線,西至宗祠正門前院落西邊線。建設(shè)控制地帶:西至池塘以東村道路東邊線,其余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約20米。

          友蘭公祠

          友蘭公祠位于塱頭村塱西社。始建年代不詳,清嘉慶六年(1801年)、民國16年(1927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間三進,總面闊12.2米,建筑占地502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墻,花崗巖石腳,紅泥階磚鋪地。始建年代不詳,清嘉慶六年(1801年)、民國16年(1927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間三進,總面闊12.2米,總進深39.4米,建筑占地502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墻,花崗巖石腳,紅泥階磚鋪地。門前地坪寬闊,有一口半月形水塘,水塘邊有2棵粗壯的龍眼樹,樹下豎有旗桿夾兩對,分別為咸豐元年(1851年)辛亥恩科鄉(xiāng)試第五名副榜黃湛瑩、咸豐三年(1853年)癸丑恩科考選第一名貢生黃庭槐所立。頭門

          以湘公祠

          以湘公祠位于塱頭村塱西社。建于清咸豐七年(1857年),2005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間兩進。總面闊11.6米,建筑占地253平方米。鑊耳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墻,花崗巖石腳,紅泥階磚鋪地。

          臺華公書院

          臺華公書院位于塱頭村塱西社。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坐北朝南,三間兩進?偯骈10.7米,建筑占地147平方米。硬山頂,灰塑龍船形脊,碌灰筒瓦,青磚墻,花崗巖石腳,紅泥階磚鋪地。

          黃氏祖祠

          黃氏祖祠位于塱頭村塱西社。始建年代不詳,清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坐北朝南,三間三進,總面闊13.5米,建筑占地682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墻,紅泥階磚鋪地。

          云伍公書室

          云伍公書室位于塱頭村塱東社。始建年代不詳。坐北朝南,三間兩廊?偯骈12.1米,建筑占地157米。硬山頂,灰塑龍船脊,碌灰筒瓦,青磚墻,門面石腳分別嵌花崗巖和紅砂巖,紅泥階磚鋪地。

          耀軒公書室

          耀軒公書室位于塱頭村塱東社。始建年代不詳,2002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間兩廊?偯骈11米,建筑占地128平方米。硬山頂,碌灰筒瓦,青磚墻,門面嵌花崗巖石腳,紅泥階磚鋪地,七級石階。

          鄉(xiāng)賢櫟坡公祠

          鄉(xiāng)賢櫟坡公祠位于塱頭村塱西社。始建年代不詳,清光緒元年(1875年)重建。坐北朝南,三間兩進。總面闊12.5米,建筑占地317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墻,碌灰筒瓦,青磚墻,紅泥階磚鋪地。

          云涯公祠

          云涯公祠位于塱頭村塱西社。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坐北朝南,總面闊12米,建筑占地337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墻,紅泥階磚鋪地。

          南野公書舍

          南野公書舍位于塱頭村塱中社。建于清光緒七年(1881年)。坐北朝南,三間兩進,總面闊11.1米,建筑占地144平方米。硬山頂,碌灰筒瓦,青磚墻,紅泥階磚鋪地。

          菽圃公書室

          菽圃公書室位于塱頭村塱西社。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坐北朝南,三間兩進,總面闊12.1米,建筑占地168平方米。硬山頂,灰塑博古脊,青磚墻。

          儉齋公書室

          儉齋公書室位于塱頭村塱中社。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坐北朝南,三間兩進,總面闊11米,建筑占地152平方米。硬山頂,碌灰筒瓦,青磚墻。

          宣重光門樓

          宣重光門樓位于廣州市花都區(qū)塱頭村塱東社東側(cè)。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2000年重修。坐北朝南,高兩層,面闊4.7米,進深6.4米,高約9米,建筑占地30平方米。硬山頂,碌灰筒瓦,青磚墻,樓頂四周砌女兒墻,首層外墻在重修時改貼綠釉條磚。門樓首層開東南兩門,東門石額陰刻“瑞凝東壁”,上款刻“同治六年(1867年)仲春”,下款刻“湯駕北書”;南門石額陰刻“爽挹南薰”,上款刻“同治六年(1867年)仲春”,下款刻“湯駕北書”。兩側(cè)嵌花崗巖石門聯(lián)“財帛無私求庇佑;升君有道賜神恩”。首層供奉財帛星君菩薩。二層?xùn)|面開嵌花崗巖窗框的小窗,窗內(nèi)寬外窄,內(nèi)寬35厘米、高73厘米,外寬5厘米、高47厘米。南窗寬46厘米、高65厘米,用青磚封砌,石額

          賴漢英墓

          賴漢英墓位于廣州市花都區(qū)炭步鎮(zhèn)民主水庫左側(cè),土名金鉤環(huán)山崗上。是賴漢英與妻湯氏合葬墓,1991年重修。交椅形,用片石結(jié)砌。墳高1.4米、墳面縱深2.2米,碑高0.75米、寬0.35米,上 書:“太平天國夏官副丞相諱漢英賴公之墓”。賴漢英(1813年~1909年)花縣炭步賴屋人。其姐賴蓮英嫁與天王洪秀全,稱“又正宮”。賴漢英參加金田起義,建都天京后,曾任太平天國的夏官副丞相,曾率軍西征,奉命救揚州,因功授東殿尚書。太平天國失敗后回到家鄉(xiāng)隱藏,于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病逝,葬于炭步四角圍五馬嶺下。幾年后,其子將他的骨殖收貯于陶罐內(nèi),存放在賴屋村附近達20多年。1939年其孫賴壽其將祖父遺骨遷葬于現(xiàn)址。

          黃菽圃夫婦墓

          黃菽圃夫婦墓位于花都區(qū)炭步鎮(zhèn)塱頭村松仔林嶺。2015年8月19日,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從墓外緣外延約10米。建設(shè)控制地帶:南至南側(cè)現(xiàn)狀路南邊線,東北至東北側(cè)現(xiàn)狀路東邊線,其余從保護范圍外延約30米。

          張柏庭墓

          張柏庭墓位于花都區(qū)炭步鎮(zhèn)鴨湖村東北角(土名落地金錢),年代為明,類別為古墓葬。2008年12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從墓邊線外延10米。建設(shè)控制地帶: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30米。

          “貞壽之門”牌坊

          “貞壽之門”牌坊位于年花都區(qū)炭步鎮(zhèn)華嶺村華嶺山下,年代為1840,類別為古建筑。2008年12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從牌坊外延5米。建設(shè)控制地帶: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20米。